館?圖書管理員這個行業出人才啊。
典籍是個九品官,見有上差巡視,匆匆忙忙迎出典籍廳院外。李佑點頭示意過,便向內行去。
李大人沒有進入正堂,在院中四望,卻看到角落井口處,有幾個滿身油墨的工匠蹲在那裡用木盆洗手。李佑疑問道:“貴廳有工匠?”
那姓鄒的典籍答道:“敝處負責印製書籍、講義、試卷、文紙,用量極大,自然備有工匠。”
原來不是圖書館而是印刷廠啊,李佑略感失望,正要走人。又聽見那鄒典籍滔滔不絕的吹噓道:“不是下官自誇,敝處這裡有幾十個熟練工匠,印書又快又好,在全天下也是排的上號的,就連大內印製書籍,也時常找敝處代印。”
恰好此時,有位老工匠端著字盤,從廂房走了出來,讓李佑眼前一亮。他不是沒有與書坊打過交道,印象裡大多數書坊印刷書籍還是用刻版的方式,一頁書籍刻一張版面。江南有些名家還專門收藏這些書版以為風雅,甚至有多達數十萬片書版的。
而眼前這個老工匠端著的卻是字盤,而字盤是用來鑲嵌活字的,意味著可能是採取中學歷史課本上學過的活字印刷技術。
李大人饒有興趣的指著字盤問道:“你們這裡是用活字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鍾典籍還未說話,全程陪同李佑巡視的孫司業卻搶先發了言,“不錯,我國子監印製書籍文冊,都是用活字的,今日交予的文稿,次日就能印製出來人手一份。如若上差有所差遣,必然不令失望。”
孫司業善於察言觀色,見這年輕上差在巡視過程中,始終神情凝重,令人惴惴,唯有到了此地,忽然眉眼舒展,顯然是有什麼好想法了。這時候不積極表現,更待何時?
鄒典籍又在技術上補充道:“當年高宗皇帝極其看重活字印書,下詔發宮中內庫銀兩,造銅活字二十萬個賜予國子監。此乃天下獨一無二的,一直沿用至今,絕非別處可比。”
“甚好!妙哉!”李佑鼓掌道。有如此便利的印刷條件,又有如此豐富的讀書人資源,除了辦報紙消耗他們的過剩精力,還能幹什麼?
想至此,眼見差事有了突破點,李佑心情大好,得意的輕笑幾聲。朝廷那幫大佬嫌他不安分,給他一個閒差,那就叫他們這些老古董瞧瞧穿越者的見識!(本站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六百零一章 飯碗和體面
。 卻說聽到有銅活字,李大人便親自去字型檔察看。果然見得有一排排木架,分門別類存放著幾種字號的活字。
他看過後問鄒典籍道:“本官若有一萬六千字,分為八頁,用最小字號,一日內可否排好字盤?”
聽到一頁如此多字,鄒典籍吃了一驚,心裡想了想答道:“每頁兩千字,即便以最小字號,那大小也相當於小半個案几了,如今沒有如此大的字盤,還得花幾天功夫去做。若有了字盤,用一二十個工匠,一日內排好字盤當無問題。”
在李佑看來,這就足以應付當下需求了。至於人力更不是問題,朝廷撥在國子監使用的雜役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抽出幾十個來排字盤問題不大。
出了典籍廳,孫司業指著前方道:“那裡是掌饌廳和會饌堂…”
“這就不必看了。”李佑吩咐道。他心裡有了計較,沒心思再接著巡視了,打算再去與石祭酒談談。在國子監辦報紙這種事情,啟動經費不是問題,他可以從銀號借支,但人力方面是繞不過石祭酒的。
之所以下定了辦報紙的決心,是因為李佑判斷這是個雙贏的事情,如果有好時機,那便非常值得去做。
對他自己而言,只要辦成了報紙,各種好處自然不言而喻。輿論也是權力,掌控輿論影響政治不是什麼新鮮事。何況只一頂“大明近代報業創始人”的名號,就足夠虛榮了,幾百年後寫進歷史課本沒問題。
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子監監生的壓力和情緒。也算是他李佑的政績,誰叫他是朝廷派來整頓監生平定人心的。雖然朝廷本意多半是找個位置打發他,不指望他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但能出彩就出彩。不用含糊。
李佑估計,他辦這份報紙至多用百十來個監生,但若模式成型後。其他選不到官的監生可以回到家鄉有樣學樣,很能解決就業問題。
其實天下各階層裡,讀書人是最難侍候的,既要精神追求又要物質需求,簡單的說就是兩點——飯碗和體面。做官尤其是美職輕易就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對此李佑看的很透徹。
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