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的破事和沙俄反目成仇,而且沒有從奧匈帝國那裡得到任何好處。而正因為俾斯麥的舉動,導致了沙俄以及其他斯拉夫兄弟國家洶湧的輿論,而驚恐於沙俄可能和法國結盟的噩夢,不顧威廉一世的強烈反對,俾斯麥再出昏招,竟然締結了德奧同盟條約。這個在隨後半個世紀裡遺禍歐洲的條約:德奧兩國一旦受到俄國的攻擊,將全力對彼此進行支援;但德法之間爆發戰爭,奧匈保持中立;如果俄國加入戰爭,則德奧並肩作戰。
這個條約表面上是透過德奧結盟抗衡俄法,最終逼迫沙俄就範,從而“巧妙”地維持歐洲力量的均衡。而且1881年俄國也的確加入了三皇同盟。但是實際上,這個“聯奧制俄”的戰略已經讓德國瀕臨戰爭的邊緣。
首先,根據普魯士-德意志多年的經驗,想要避免兩線作戰,必須聯合沙俄。因為沙俄巨大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根本無法另其屈服。而奧匈奧匈作為二元君主制國家,而且還是多民族國家,其國家整體十分脆弱,因此對德國來說奧匈根本不足為慮。而為了奧匈得罪沙俄,純屬不智之舉。假設同時對抗法奧對德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和沙俄開戰則是真正的噩夢。而之後德國總參謀部不得不忙於起草應付東西兩線作戰方針。而為了應付這個困局而誕生的施利芬計劃在40年後直接導致了帝國的毀滅。
其次,奧匈帝國和沙俄在巴爾幹地區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個地區複雜的環境讓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極高,一旦爆發戰爭,夾在奧匈和沙俄之間的德國將進退兩難。而俄國為了對抗德國,必然與法國結盟。而奧匈一旦和沙俄開戰,必然拖德國下水。而且德奧結盟,奧匈更是會對沙俄態度強硬,那麼德國必定會因為巴爾幹局勢莫名其妙的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第三,柏林會議的成功,垂死的奧斯曼土耳其會把德國當成自己對抗沙俄的救星。但是土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300多年。之間的世仇比德法更甚。所以聯土就是反俄。因此奧斯曼的友情對德國來說不僅不是好事,反而會引火上身。
第四,德國進入奧斯曼不但堵上了俄國南下的出口,但是也代表著德國由此進入了東方,從而威脅了英國在中東和印度的利益。所以即使英國不願意沙俄戰勝奧斯曼土耳其進入地中海,也同樣不願意德國伸手進入奧斯曼。
而俾斯麥意識不到,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四面楚歌了。果不其然,1885年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危機導致奧匈和沙俄關係破裂。沙俄為了防止德國參戰,極速與法國接近。而法俄威脅,迫使俾斯麥對俄戰備,並且猛烈提高關稅,導致沙俄對德國出口燕麥和小麥稅率上升50%,而沙俄為了報復,宣佈禁止外國人在其西部省份擁有土地,導致德國移民遭到經濟損失。接著針鋒相對的俾斯麥宣佈了《倫巴第法案》,取消了沙俄在柏林發行債券的權力,沙俄緊接著將所有存款轉移到了巴黎,並立刻得到了法國政府1億法郎的貸款。這直接導致了法俄聯盟的經濟基礎成型。
眼看情況一發不可收拾,俾斯麥才趁此次德法第二次危機,搞出了這個《再保險條約》。然而,這個條約不但對德過安全形勢毫無疑義,而且還讓德國正式承擔了巴爾幹火藥桶的戰略負擔。
首先,沙俄和奧匈開戰,尤其是沙俄先動手的情況下,由於德奧同盟條約,德國必須投入全部兵力直到戰爭勝利。這一點連俾斯麥自己都非常清楚,他曾在信中寫到:“俄奧一旦開戰,不論進攻方是誰,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在奧匈一邊投入戰爭。”而這正是威廉一世皇帝所堅決反對的。所以俾斯麥已經將“聯俄”透過“聯奧”變成了“反俄”。
其次,如果法國和德國開戰,俄國甚至連“善意的中立”這個義務都不用遵守。那麼再保險的意義在哪裡呢?
第三,這個條約並沒有阻止沙俄和法國結盟。
第四,德國如果在巴爾幹,尤其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之間爆發利益衝突時進退兩難。
第五,條約的附加條件是不允許“黑海沿岸以外的外**艦進入博斯普魯斯-馬爾馬拉-達達尼亞海峽”那麼如果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匈要干涉俄土衝突,該怎麼下手?這實際上默許了沙俄將奧斯曼土耳其作為不容他人插手的禁臠。
第六,這個密約根本沒考慮英國和奧匈的感受。而且也是完全違背了奧匈帝國的利益的。那麼之前出賣沙俄的利益交好奧匈,現在出賣奧匈的利益交好沙俄,這種走鋼絲的平衡遊戲真當這麼好玩?
而很顯然,俾斯麥的邏輯很簡單,他認為德國只要不陷入“進攻性”的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