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跑掉了那個扶余豐。”
王方翼有些遺憾的道,昨夜的一場戰鬥屬於夠激烈,遺憾的是唐軍畢竟是遠道而來,為了救援劉伯英無法等待後續援軍到來就得突襲。李逍帶的五千步卒,八十里強行軍,掉隊者太多。
這導致了最後雖然擊潰了倭軍和百濟叛軍,但卻無法完美收功。潰敗的敵軍跑掉了很多,其中就包括了那個被倭人送回來稱王復國的扶余豐,還有幾個百濟叛軍的大將鬼室福信和僧道琛等人。
扶余豐等人逃的很快,倒是倭人很兇悍,死戰不撤,妄想著正面擊敗唐軍,結果自然還是唐軍取勝。
雖然倭軍很兇悍,數量也更多,可唐軍的武器裝備更精良,加上王方翼、趙持滿等都是唐將中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有他們帶隊衝鋒,倭人難以抵抗,加之唐軍裡還有五百輕騎,這是決定勝負的一支力量。
一夜清掃戰場,統計出來的戰果還是很驚人的。
從叛軍圍久遲城,劉伯英率眾一日夜死戰,再到李逍率援軍趕到,反包圍混戰,一日夜的激戰,百濟和倭人聯軍共三萬五千餘人,最終死在城下的有大約五千餘級,其中倭人一千餘,百濟叛軍四千餘。
俘虜敵軍約兩萬,其中倭人三千餘,百濟一萬六千餘。
三萬五千敵軍,只逃了扶余豐等萬把人。
戰果輝煌,尤其是狹井檳榔所率領的五千倭軍,被一鍋全端了。
唐軍方面損失也不輕,劉伯英當初所率的一千麾下,幾乎死傷殆盡,戰死八百餘人,只剩下百餘人還個個帶傷,城中的百濟人助戰,也死了七八百。
李逍所帶來的五千五百步騎援兵,一戰下來,陣亡千餘。
這個戰損其實很驚人了,唐朝府兵作戰,一般很少達到這樣高的戰損,不過考慮到李逍麾下多是招募不過半年多的百濟鄉勇,裝備和訓練都遠不及府兵,倒也情有可原。
“給戰死者在城外立個碑,陣亡的百濟軍民屍體收斂安葬在此。而大唐的陣亡將士,屍體火化,收好骨灰,隨船送回中原,讓他們魂歸故鄉。”
李逍有些沉痛的道,一將功成萬骨枯。
對於身為節帥的他來說,一場大戰最終就化成了一張戰後統計表,可這紙上的每個數字,都代表著曾經的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特別是對於許多唐軍戰士們來說,他們有的人曾經是逃亡者,有的人曾經是傭兵,有的人曾經是府兵,他們的家鄉都在大海的西邊,他們年紀輕輕的,最終卻死在了這異國他鄉。
他們付出的生命值嗎?
李逍是他們的統帥,他們的死是因為自己的命令,李逍覺得自己揹負著這些戰死者的沉重,他必須得讓他們的死有意義,否則就對不起他們。
劉伯英也低著頭,雖然這一仗的規模對於整個大唐來說,其實微乎其乎,更大的戰爭大唐都打的多,大唐立國三十餘年,但幾乎無一年不打仗,無一年不大仗。
可這一戰對劉伯英來說,卻是從未有過的慘烈。
“節帥,我曾經對久遲城的將士軍民們許諾,給他們頒下重重的賞格,如今戰事已畢,我希望能夠兌現。”
他說了自己的許諾,比如斬首一級賞田地錢財多少,比如士兵殺敵斬首幾級升官晉職等。
“這些都是應當的,我全都允了,點驗功績,登記造簿吧。不但如此,我身為節帥,現在宣佈,久遲城所有參與守城者,自此皆為我大唐之子民,所有人都有資格均田授地,享受與大唐子民同等的租庸調稅率。”
“家有戰死者,可從家中挑選合適者補入安東土團中,入選者既享受均田待遇。”
這一次的戰鬥,讓李逍有個不錯的發現,許多百濟人並沒有響應那些百濟豪強們的叛亂,他們甚至拿起武器跟著唐軍死守勇戰。
許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讓李逍明白,之前他在百濟推行的不少政策,都贏得了這些出身普通的百濟百姓的擁護。
他們並不介意做個百濟人還是唐人,他們只知道在大唐治下,他們的日子更好過,有時候,這就足夠了。
以前李逍對於百濟人是有很多保留的,他並不很相信他們。但經過這一戰,李逍覺得,這些百濟人值得信任。
既然他們拿出了足夠的表現贏得了他的信任,那他也不會吝惜對他們的獎賞。
給予這些人直接編入大唐戶籍,給予均田授地的資格,享受和中土大唐子民一樣的待遇,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獎賞。
李逍希望對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