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與為一之後。他又覺得,所謂的一次次的離別,其實就是在下一次相遇的開始,離別成了一種假象。人生並無離別,只有不斷地相遇,與所有生靈萬物在不同的緣分之下相遇。
這種相遇來源於他自己在天地之間不斷地前行。因為不斷地前行,造成了他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令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出現,與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出現的其他生靈萬物相遇。而離別是什麼?那是因為其他的生靈和萬物與他一樣,也在不斷地前行!這無數生靈萬物的執行,便造成了這偶然的相遇,必然的離別!
“原來如此!”當陸正領悟到了這一點後,忍不住說出了這四個字,他沒有說出原來如此是怎樣的如此,因為這句話就是對著白衣人師父說的,師父自然能夠了解他想說的意思。他已經明白到,白衣人師父之所以用“遇”和“離”兩個字促生他元神化轉出種種變化,就是為了讓他洞徹一點,那就是:
萬物健行不息!
萬物健行,故生。萬物健行,故滅。而此生滅,並非真的生滅,只是聚散。萬物相遇,故聚,萬物離別。故散。這就是天地之間萬物變化之道。人出現於天地之間,也是萬物相遇。而人之死,便是萬物離別。
修行之道便在於此,因為身、心、道、命、天皆有離別。而修行人不願乎離別。所以在知身境中,身有諸行,現為諸欲,欲行則身耗,修行人即攝欲歸身、和合三元。不使形散,得身堅固;知心境中,心有諸行,現為諸情,情淫則心損,修行人伏情歸心、洗脈化髓,不使神飛,得心安穩。知道境中,我有諸行,現與物交。物勝則我亂,修行人行己不悖、成就道身,得道凝定。
而在接下來的知命境中,修行人所需要洞見的乃是生滅,天地之間萬物的生生滅滅之中,究竟生滅之原,明生滅之虛,洞徹不生不滅之主,才能在知命境中,成就轉命境界。
要做到這一點。只是察見到萬物生靈並無離別、只有相遇,並由此領悟萬物健行還是不夠的,更要在追溯萬物健行背後的天地生生不息之道。所以就在陸正領悟到萬物健行的剎那,神念之中又想起了白衣人的喝問之聲。這一次當然不再是“遇”和“離”兩字,而是一句問語:“萬物何出?”
萬物何出?在領悟到了萬物健行之後,陸正心念正在思索萬物為何健行不息之時,驟然便聽見了白衣人師父如此喝問。聽見這一問,在他很自然地由此問而展開思索之際,神念之中卻感應到了來自白衣人的一股強大的心念。心念之中居然是白衣人對此問的種種解答。
心念之中,白衣人首先就肯定了陸正已經領悟的萬物健行,同時也猜測想必陸正一定是在思考萬物因何而健行不息。白衣人猜到了這些,且同時也直接給出了陸正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他所問的問題,萬物何出?要知道萬物因何健行,就要從萬物如何而出來尋找答案。
萬物從何而來?這簡直是一句廢話,幾乎人人都可以回答,萬物當然是從天地而來。不過這是道門的修行,如果從佛門而言,山河大地都是虛妄所見,自然也不會有萬物從天地而來的說法,佛門的和尚們也不會從萬物去見天地,走的是破相顯真的法門。
白衣人所說的自然是更契合陸正修行道門法訣,所以對陸正說的正是天地造化,生生不息,萬物從此而來。萬物為何健行不息?答案很簡單,因為天地生生不息。天地之道如此,所以萬物如此。萬物變化,便可見天地之道的變化。
這個問題到此就解決了嗎?當然不是,修行之道豈是如此簡單,知道了萬物從天地而來,那就要真實印證自身如何從天地而出,步步追溯而上,直見天地為止。所以白衣人在神念之中又有一層更為切近的設問,那就是:“人從何而來?”。
人從何而來?當然跟萬物一樣,也是天地化生。但白衣人的心念之中所謂的人指的並不是別人,而就是陸正。他為什麼要以人來代指,而不直接說陸正呢?因為陸正是人,以他為例,可以說明所有人。而白衣人需要的也不是從天地化生這個答案,因為人雖然是天地化生,但是陸正卻不是,或者說他並不是直接從天地化生。
那麼陸正從何而來?當然是來自他的父母。儘管目前而言陸正只知道自己的母親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但是他跟其他的孩子一樣,都是父母所生,這一點來說,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那麼再繼續往上追溯,陸正的父母又是誰所生呢,當然是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自然也是一樣由再上一代的父母所生……如此迴圈向上追溯,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天地之間第一對男女由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