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的三孔窯洞也在,可人家武家現在不住窯洞了。
硬是在北岸平原上起了那麼大一塢堡莊園,佔地小百畝啊,那高大的圍樓,充滿了安全感,高高的土牆,也讓武家跟以前的這些村民們多了道隔閡。
不過大家對武家還是很尊敬的,不僅是尊敬他們的官爵,也是他們發達後還沒忘記大家。
龍村堡的社學,如今辦的不錯,村裡適齡孩子都可以去開蒙讀書,甚至女童願意讀的也可以去讀幾年,一應開銷,都是武家捐錢糧在社學裡支用,甚至武家還特意捐了二十畝地,租子專用於社學,連族學裡的五個老師,都全是武家從長安請來的。
龍橋堡的社學,學生三百多個,不僅有龍橋堡的,周邊不少村子孩子也來這讀書,一舉超過了李家莊的李家族學。
甚至這兩年,村民們但凡有個急需的時候,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生病抓藥,缺錢急用都可以來武家借,數量少甚至都不用利息。
借的多點,利息也比較低。
武家還帶頭在龍橋堡建立了龍橋堡自己的義倉,武家每年帶頭捐獻錢糧入倉,組織了義倉理事會,負責監督,武家派管事負責管理經營。
用大家捐獻的義倉錢糧,拿出部份,拿來借支給堡中有需要的村民,利息極低,所收取的利息,則是用來增長義倉本錢,以及用來救助村中有需要的孤寡殘疾,
村裡有人讀書好,拿義倉本錢獎勵,有人點選上府兵了,獎勵。
龍橋堡的這個義倉糧,雖說現在本錢還不多,主要還是武家捐的大頭,但起到的作用還是很積極的,村民們風氣極好。
正是因為這些,大家對發達後的武家還是很尊敬和感激。
就如這水碾房,權貴們家的水碾房,一般都不可避免的要跟當地的百姓爭水爭渠,引發諸多矛盾,甚至百姓們雖然會到水碾房碾米磨面等,但往往又對碾房不信任,覺得他們多侵吞了他們的糧食,
水碾房雖利很大,但卻名聲不好。
可武家的這水碾房就沒這些問題,大家十分信任,甚至往往都不需要親自來,武家水碾房會定期到村裡幫忙用車把糧拉到碾房,碾好後再直接送回各家,不用看著,大家信任。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對武家來說,做這些善事,其實往往是要貼錢的,但不管是武懷玉,還是摳門的老武,又或是武柳氏,都很贊同。
這是一種認同感,一種心裡上的成就飛昇。
相比起衣錦還鄉,他們更希望得到老家鄉民們的那種心底的尊重。
武懷玉很能理解這種心態,因為古代皇權社會,也是鄉紳社會,就算官做的再大,致仕後都會回鄉,大官小官皆如此,所以古代家族的根就在原籍老家,宗族聚族而居。
混出人樣來走出去,但終究要回來。
這些回來的鄉紳們,對於鄉里來說是股極重要的力量,皇權不下鄉,縣令是不允許下鄉的,防止擾民。
大唐的百戶一里,五里一鄉,鄉沒有鄉長,而是五個里長輪流主持鄉里事務,且他們主持鄉里事務的主要表現,就是到縣衙去當值聽差,縣裡有什麼任務要交給鄉里,都由在衙聽差的里長們回去傳達。
大唐的里長、村正們,就是個小吏,主要是傳達的,登記些文書手實,沒啥太大實權,鄉里的實權,都是在那些鄉紳、宗族、豪強、地主們手裡。
因為根在鄉里,所以不管是宗族豪強,又或是致仕鄉紳們,其實都很在意在鄉里的名聲名望。
主持公道、做些善事,也就是基本操作。
除了刑事案件,一般的民事糾紛,那都是直接在鄉里解決的,先由宗族內部解決,解決不了,由鄉里有名望的鄉老,也就是鄉紳們主持調解,實在不行,才可能上縣裡。
不過這時代,普通百姓是不敢進衙門打官司的,因為鄉里都是人情社會,但進了衙門,首先就得面對如狼似虎的胥吏們的盤剝,最後得不償失。
武懷玉邊聽大家說話,邊仔細的觀看了武家水碾房的工作,這是大三輪碾房,比起大五輪的要效率低些。
整個水碾房其實工作原理不復雜,但對水的依賴很強,得攔渠建堰,設立斗門等,修建的成本其實不低,但收益確實挺高,不用騾馬不用人,日夜不停可以工作。
但對水確實太過依賴,尤其容易跟百姓爭水引發矛盾。
他不由的想到了風車磨坊,利用風力帶動,那就不用爭水,而且大風車不僅可以碾米磨面,他還可以帶動水車,從水渠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