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和求生艱難,促使遊牧民族無休止地企圖擺脫它,渴望進入遍地桃花的長城以南世界。從上古時代起,就發生數不清次數的南下侵略戰爭。中國人常大惑不解地責備他們不安於自己的鄉土,但如果把位置調換一下的話,恐怕也免不了會有同樣的行動。所以中國的外患,百分之九十五來自北方。
沙漠本身的不斷南移,也帶給中國很大的災害。一世紀時,聞名西域的樓蘭王國,還是一個水草茂盛的樂土。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竟被庫姆塔格沙漠吞沒。充滿成質的羅布泊畔,只剩下它的故國殘址。河西走廊在十九世紀末期,沙漠的威脅還很小。但二十世紀初葉,沙漠幾乎抵達酒泉城下。酒泉古城西門上題有“西被流沙”的匾額,正是在沙漠侵蝕下人們心情沉重的呼喊。
來自北方無休止的長期侵略,迫使中國建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華人抵抗沙漠遊牧民族最艱苦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紀元前八世紀起,瀚海沙漠群上,陸續崛起山戎、北狄、東胡等強大部落,他們的武士騎在馬背上,來去如風,使周王朝一些位於北疆用拙笨車輛作戰鬥工具的封國,大為狼狽,只好分別沿著各自的國界,修築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遼東半島,有燕王國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河套,有趙王國長城;從河套到隴西高原,有秦王國長城。紀元前三世紀時,匈奴汗國統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統一了中國,為了抵禦新興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國的長城連線起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防線。
這個長城矗立在中國北疆一千餘年。十世紀時,遼帝國乘中國小分裂時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內的十六個州,進入長城之內,長城遂喪失作用。接著金帝國和蒙古帝國興起,塞北是他們的本土,萬里長城正位於他們的腹地,六百年間沒有人關心它,甚至還嫌惡名妨礙交通,遂終於隳廢。
一直到十五世紀,漢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們的老家瀚海沙漠群,他們在沙漠上幾乎立刻就恢復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再度不斷地向他們曾經控制過的中國抄掠。明王朝沒有力量把他們逐向更北,只好再度乞靈於長城,重加修築,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也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萬里,是增強性的形容詞,事實上只有二千三百公里,但仍然是有史以來人類建築的最長的巨城。從前人們曾經臆測,在月球上回望地球,人造工程中,只能看到萬里長城。二十世紀人類真的登陸月球,發現並看不到它,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偉大。它像一條神龍一樣,隨著山勢,蜿蜒盤旋,在峰頭嶺巔,奔騰飛馳,構成世界上蒼涼的壯觀。每隔一段距離,即有一個碉堡,上面設立烽火臺。遇到軍事情況,白天燃起狼煙(古中華人認為用狼糞燃燒的煙有凝聚力,可作直線上升,其他的煙,遇風即散),夜間則燃起火光。像無線電一樣,能把警報迅速地傳到邊防軍司令部。
十七世紀中葉,明王朝覆亡,代替他的是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將內外蒙古併入版圖,這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次擴張。萬里長城再度位於腹地,也再度喪失它的國防價值。但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仍然如昔,它象徵中國人忍辱負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 城市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並人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耍,之前不過是一個閉塞的崎嶇山城。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五百一十六年之久。黑龍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玉朝皇帝趙佶父於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我們先介紹古都部份: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中國第一位國家元首黃帝王朝一任帝姬軒轅開始到二十世紀中國境內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間,中國共出現了八十三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跟五百五十九個男女帝王——其中三百九十七個是皇帝,一百六十二個是國王。八十三個政權共建立了九十六個國都,那就是說,有九十六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久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