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齷疃�娜∠潁�罅慫稻褪且恢忠�肌!�

國學大師的高門檻

“國學”這個名詞很流行,但很多人對什麼是真正的國學並不清楚。

“國學不光包括四書五經,還包括文字學、音韻學、校勘學、文獻學等。言‘大師’,起碼得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我看來,近代也就陳寅恪、王國維等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BFQ〗

“人們給國學界封了十幾個大師,大多數都可以當作笑話看。季羨林先生學識淵博,人品也好,散文也好,但無論怎樣,他是研究梵文的專家,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張中行辭世時,有人稱他是‘國學大師’,其實他的建樹是在散文上;魯迅是文學上的大家,也有人封他為‘國學大師’;紅學家周汝昌也被叫做‘國學大師’。中國人應該懂國學,但把它變成‘一種浮躁的炒作’和‘時髦’則要不得。”

上面這番話來自何鎮邦先生,前魯迅文學院院長。在一個講真話成了“奢侈”的時代,望七的何先生講出這樣一段話,的確值得我輩深省。何先生講話時,我是在場的。9月2日,新浪第四屆原創文學大賽推理文學獎啟動儀式在新世紀酒店舉行,我受朋友王旭東及“智工場”老總甄煜飛邀請,出席啟動儀式,並作了即席講話。

其時我剛從大觀園紅樓選秀現場過去,喝了一些酒,因此頭有點暈。到場的作家有柯雲路、肖復興、石康(最後到)、周德東,評論家有蔡駿,影視公司老總有馬中駿,還有誰?我不大記得了。我跟新浪文學大賽倒一直有些緣分,第二屆我也厚著臉皮上臺講了話,在氣色看起來有些不佳的白燁後面。第四屆新開設的這個推理文學獎我很感興趣,覺得“智工場”發起的這個獎,找準了文學發展的一個路向,絕對會是朝陽獎項。

因此,我的發言主要圍繞“推理文學如何朝陽”以及“文學與影視的聯姻”兩方面展開,由於李少紅電影《門》的早期推廣我參與了,周德東又到場,我還能舉些例子說明。我感覺自己講得並不精彩,但大家反應還不錯。旭東還伸出了大拇指,當然,我想他更多還是鼓勵。

何先生講話在後面,當子航念出他名字時,我才想起以前一個叫孫曉剛的朋友曾經想約他跟我見上一面,當時因為一些原因錯過了。現在的何先生看起來精神真是好,而且還挺時尚的。頭髮雖白,但打理得整整齊齊,一點不“糟”。何先生開宗明義表示了對活動的支援,旋即話鋒一轉,談到了對國學大師的看法,何先生的幾段真話一下就讓會場活躍起來,大家掌聲都很熱烈——雖然表面有點跑題,但絕對是那次啟動儀式的最大亮點。

我估計何鎮邦先生有感而發的是前不久某媒體聯合某大學國學院搞的“十大國學大師”評選。當時評出了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魯迅、蔡元培、胡適、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錢鍾書等十人,但這樣的結果並未深孚眾望。我的結論跟何先生相仿,大概十人中只有王國維、胡適、陳寅恪三人夠標準。其中又尤以陳、王二先生最合我意。我記得大學畢業論文即以《試論陳寅恪先生詩的悲劇色彩》為題,結果業師以“滿篇皆先生,先生何其多”評之,一笑。

何先生的意思應該不是反對“國學熱”,而是反對打著國學旗號的種種華而不實的活動。我同意——如果國學尚未界定清楚就忙於炒作,聲勢倒大了,但很可能誤人子弟。如果基礎的辯識工作都未做好,國學的方向會存在大問題。我估摸,何先生選擇這樣的場合談“心中的國學大師”,深意乃在於各種大賽的導向問題一定要先解決清楚,選擇什麼樣的作品以及選擇什麼樣的人物,小了說是反映整個活動的取向,大了說就是一種引導。任何文化活動一定要給讀者乃至參與者一種真正優秀的文化樣態,反映正確的歷史觀甚至審美意識,這點至關重要。

在推理大賽的場合講“國學大師”,我推理:何老先生的弦外之音是:任何評比都不可馬虎,不可牽強,否則會誤人子弟,遭到內行的嘲笑,愛好者的抨擊,辛苦建立的推廣運作之功亦可能毀於一旦。這些震聾發聵的話,我相信主辦方一定會謹記,當不致重蹈覆轍。

震後,幼稚的許知遠與撒嬌的餘秋雨

他們同樣是用某種個體姿態消解集體努力,讓一場救人接力變得多少有些灰色幽默。

震後,幼稚的許知遠與撒嬌的餘秋雨

許知遠的文字很好,但他最大的問題在“打扮”。不是指他永遠不變的疑似高曉鬆散發以及眉宇間的頹廢,而是指他句子裡的汪洋自戀之勢。第一次看到他的文章時,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