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開始傳遞。
我問了悟:“你為什麼不接受供養、捐贈,卻要讓別人去捐贈幫助孫哲,還寫下那麼一大段的文字?”
了悟說:“參學這一路上,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孫哲。佛教講慈悲心,利益眾生。我在寺院裡只是度己,可即使我在佛學院學習六年,耳濡目染,研習佛法,可到了孫哲面前還是自愧不如。我時常問自己,自己能把房間的鑰匙交給一個陌生人,不去說別人的缺點,自己窘迫到極點還不忘幫助別人而不圖回報嗎?我想縱然大修行之人,也很難做到,更何況是一個二十四歲的少年。修行是一點點學會慈悲,學會放下,可孫哲天性就是慈悲放下之人。他是活在人世間的菩薩。”
“這個讚譽會不會太高?孫哲也只是一個愛玩、單純的大男孩。怎麼能和菩薩相提並論呢?”
“不會的,菩薩有三十二相,以不同相教化眾生,給予眾生方便之門。星雲大師曾說過人間佛教的理念。只要有菩提心,世上人人皆是菩薩,人人具有慈悲之心,世間處處皆是淨土。佛陀也曾說: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星雲大師教導眾生:拜觀音,求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孫哲做到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孫哲,那個曾經為我們彈《蘭州蘭州》的陽光少年。但如今從了悟和尚那裡看來,他儼然是菩薩化身。
孫哲的流浪漂泊,在了悟看來,跟他的雲遊性質相同,一路隨心所欲,從來不問下一個地方。喜歡便留下,膩了便離開,從不去期望佔有什麼,從不妄圖去幹預改變什麼,只是隨情隨性,隨任自由,只是按照萬物的本真和自然的面貌發展。自己所做的只是把家留給下一個需要它的人,幫助每一個他力所能及幫助的人。這就是慈悲心,即心即佛。
我不由得重新審視下這個和我年歲相仿的少年,心底流露出無限的愧意和深深的折服。
“那些不理解你、詆譭你的人,怎麼辦呢?”我問了悟。
“眾生皆是菩薩,是佛。可惡可恨之人從來不存在,只有可惡可憎之分別心。人在世間修行,給予你痛苦的便是給予你修行提升的機會。同樣,他們也是度人之人,也是佛,是菩薩。”
“那你的父母呢?他們也贊成你出家修行?”
“我的父母很開明,他們覺得人活一世,不在於能為小家創造什麼價值,而在於在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為芸芸眾生做一點點善事,那便是無量功德。他們也都是在家的居士,他們年紀大了,不能像我一樣到處雲遊,可他們時常關注著我,心是和我一起的。”
“為什麼不留在寺院,那裡才是修行的地方?”
“在寺院裡接受著供養,條件優厚,出來是想體驗真正人世間的苦難,才能瞭解作為佛弟子,到底要做什麼,眾生需要什麼,學習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才有的放矢,荷擔如來家業。”
“現在僧人的生活都是怎麼樣的?”
“給你介紹下靈想師父吧,他十六歲出家,在寺院長大,他應該體會更深。”
3
我聯絡到了靈想小和尚,一個22歲的小師父。可愛,單純,他讀過很多的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經常用自己的衣單費買書寄給那些想讀卻買不起書的學生們,前後已花去上萬元。
靈想和尚告訴我:“我和了悟一起考入普陀佛學院,我們一個寮房,生活了四年。畢業,了悟放下就走了。我也馬上就和寺院告別,到更廣闊的社會上去體驗生活。”
“幹嗎要離開寺院那麼好的環境?”我不解地問。
他說:“寺院是很好,可是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其實和社會上一樣。但寺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逸,我的崗位特殊,佛門叫福報大,每個月收入萬元。可錢來得容易,卻總不知道珍惜。我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看我到底是適合在哪裡。說不定哪天我還會回到原地,可起碼,那是我自己真正順從內心做出的決定。”
“那你到社會上會不會不適應?”
“說實話,我讀過很多書,看似懂很多道理,可真正要離開的時候還是很害怕,根本不能做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只是,我不是像了悟那樣去雲遊四方,也不是像你們一樣去旅行,而是去工作,在社會上自力更生。”
“其實不管是旅行,遊方還是去工作,都是一條雲遊之路。接觸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心去發現這個社會的美,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斷地成長,這就夠了。”我若有所悟。
他給我發來一個大大的笑臉:“你會不會有天也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