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4部分

當然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而且也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美貌與智慧並重本來就很困難,有多少歌手能好像阿sam許貫傑這樣,又帥又有才華還懂得演戲,這麼富有明星氣質呢?

而一個長相帥氣唱功又好的歌手,和一個有創作才華但長相抱歉的歌手,哪一個更容易受到歡迎,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將一位創作型歌手推上位,與推一位外貌帥氣唱功好的歌手上位,最起碼要多花一倍的精力,而且收穫還比不上人家。這讓唱片公司也沒有辦法。

不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許貫武一向的做法。如果他單純只是為了賺錢的話,才沒有那個精力去折騰什麼唱片公司呢,炒樓炒地皮賺的錢更加多。他現在之所以還關注唱片事業,就是想讓香港樂壇能夠多些新意。

不至於到新世紀之後,除了幾位老牌唱將之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新人歌手,推出一個來死一個,推一個就死一個,乾淨利落脆。而原本的華語歌壇三駕馬車之一的香港歌壇疲弱無力,內地歌壇又是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最終被棒子的韓流佔領了市場。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藝聲唱片上半年推出的三組創作型歌手,如今的人氣還不是很高。唱片銷量也一直沒有提振上去,只有售出去區區幾千張唱片而已,而且口碑也並不高,不少樂評人稱其是亂搞一通。

藝聲唱片內部也有人抱怨,說出錢出力出這些唱片,結果沒人捧場不說還被罵一通,早知道就乾脆學去年再推俊男美女類的歌手,一張唱片至少可以賣兩三萬張,如果宣傳得好的話,還可以賣到四五萬張的好成績,可以讓公司好好地賺上一筆了。

對於公司內部不平的聲音,許貫武也在這些剪報上看到了。對他們的這種目光短淺的說法,許貫武是一百二十個不認同。

現在唱片市道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開始漸漸變好,之前只有頂級歌手在香港才有十萬張以上的銷量,現在一線二線的歌手都能夠達到這個銷量了。而香港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強化了香港電影的輸出,讓它在經濟並不發達的臺灣,南洋一帶擁有極大的優勢。所以香港的唱片在兩岸三地都有不錯的銷量。

經濟優勢會帶來文化上的優勢,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好像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深鎮特區經濟快速增長。人們都以能說閩南話為榮。後來上嗨經濟發展超過深鎮。人們又以說上嗨話為榮。

香港在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經濟遠遠超過臺灣,南洋等地,所以經濟上的優勢帶動文化上的優勢,強者天生就受到了崇拜和敬仰。所以當時香港電影暢銷東亞,罕逢對手。

但之後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相繼崛起。原本香港高高在上的經濟優勢化為烏有,臺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很快超越香港,讓它失去了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而失去了領先地位的香港,也就此被轟下了王座成為一介凡人。

而臺灣,韓國,新加坡等地經濟騰飛,也為本國的民眾帶來了更多自信,這種自信不只是在生活事業上面。更是對本國的文化也有了自信,所以代表香港文化的香港電影。音樂,自然也就失去了人們的追捧。

而到那時候,香港文化產業受到重創,一群本來廣受歡迎的明星淪為路人,本來稱霸東亞的電影公司關門歇業,之前香港是造星機器,每年都會推出許許多多的明星,連日本,韓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的明星都爭著去香港發展。

但到了新世紀,香港自家的明星都斷代了,每年的港姐選舉,也由萬眾矚目,變成了香港人自己的狂歡,唉!

許貫武自然不希望自己努力了半天之後,回頭還是搞成這個爛模樣,所以他怎樣都要頂著壓力硬上的。

新近推出的歌手沒名氣,那就多上一些電視節目,多上一些報紙雜誌版面咯。唱片沒銷量,那就做多一點宣傳嘛。唱片行通通塞錢,務必要把唱片擺在最顯著位置。口碑不好,那就花錢僱幾個樂評家誇一誇咯,只要有錢賺你怕他不寫啊?!

至於創作型歌手難以存活的這一問題,許貫武也有自己的打算。提高版權費用無疑是上上之選,不過版權稅是政府定的,許氏是不可能單方面做主的。不過許氏卻可以在收歌的時候,多給一點版權費用。而且還可以介紹他們多做一些工作,比如給廣告歌曲配樂,舉辦小型歌迷會等等。

增加了收入,讓創作歌手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才能繼續堅持創作嘛。否則餓著肚子追求理想,就算精神上能夠堅持,身體上也是受不了的啊。

而創作型歌手經過這樣的力捧,如果創造的收益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