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一件怪事,好好的糧食不用,為何要燒掉?

要知道大臣們並非腦袋進了水,實在是因為這些糧食看得見,用不成。

當時的通州並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和京城還是有著相當一段距離的,通州糧倉裡的糧食雖然很多,卻很難運進京城,因為如果要安排民工運輸,耗用大量人力不說,還很危險。

當時也先的騎兵部隊已經在京城關外附近耀武揚威,而運輸卻需要很長時間,沒準在運輸過程中,對方的騎兵已經攻了進來,一旦也先軍隊突破紫荊關,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糧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軍糧,所以要運輸糧食,就必須派出軍隊護衛。

可現在這個局勢,保衛京城的軍力都不足,哪還有多餘的人去護衛糧食呢?

這是一個難題,看來除了一把火燒掉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可是于謙解決了這個問題,用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

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問題就此解決,通州的糧食將由十餘萬士兵運送入京。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

所謂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問題擺在眼前,能否處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謙是一個勇敢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調兵和運糧這兩個問題聯絡在一起解決,即不耽誤行軍,還能免去民工的費用,同時保證了運糧隊伍的安全,一舉三得。

力挽狂瀾者,絕非匹夫,國士也。

智勇兼備,方為國士。

2006…10…10 15:08:23

………o__0 | 回覆

'544樓':

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437'

秋後算賬

于謙下達了命令,自 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國境內所有可調可用之兵紛紛集結起來。

這些軍隊來自山東、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們日夜兼程地行軍,目標只有一個——儘快趕到京城。

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他們不知道也先會什麼時候打過來,但他們知道的是,也先遲早會打過來,只要能夠在此之前趕到京城,勝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國開始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總動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強大敵人。

在於謙的努力和調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馬紛紛趕到,京城的兵力達到了二十二萬,且糧食充足,人心也逐漸穩定下來。

軍事上的準備已經開始,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與此同時,一場政治風暴也即將到來。

“把王振千刀萬剮!”

這是很多大臣的心聲,理由也很簡單,王振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自從掌權以來,以誣陷整人為日常愛好,誰敢不服從他就收拾誰,很多大臣因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還主動索取賄賂,誰敢不給就沒有好下場,如此行徑,簡直視文武百官為無物。

此外他還勾結錦衣衛,把這個特務機構變成他的整人機構,無數官員都吃過他的苦頭。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於王振的無能和愚蠢才最終導致了土木堡的失敗,朝廷精英和多年積累就這麼毀在一個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國還曾經橫掃天下,勢不可擋,之後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強大之帝國,居然葬送在一個死太監的手裡。誰能咽得下這口氣!

當然了,在士大夫們的心中,還有一個痛恨王振的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不太方便說出來。

既然士大夫們不願意說,我就替他們說吧,這個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們發奮讀書,寒窗十年,經過幾十場考試,三場大考(有的只有兩場),淘汰無數的才子同仁,才換來了頭上烏紗和手中權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錦,運氣好的,可以混個翰林,運氣不好的連御史也幹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幹個七八品小官,熬資歷幾十年下來,最後混個從三品退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實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學問有限(不成器的學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證)、身體殘疾(職業限制)、道德敗壞(貪汙受賄),卻能夠一下子獨掌大權,號令天下!

死太監,你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