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1章 調查

如今把這件絕密大事和幾次謀劃襲擊案件聯絡起來,戴笠清楚地知道,各大戰區的司令長官和軍委會委員就可排除了嫌疑,那麼知情人就只有汪精衛、何應欽、白崇禧了。

可是三人職位之高,沒有充足的證據那是誰也不敢懷疑的,這也就是徐恩曾和戴笠都心知肚明卻推諉偵破此案的關鍵所在。

陳鋒說在中央軍校門口親眼見到行政院機要秘書黃浚的車不透過檢查就直闖軍校,況且黃浚本人不在車上,憲兵軍官宣佈戒嚴要檢查時,那兩刺客又駕車逃離現場。

所有的疑點都逐漸指向了黃浚,戴笠眼睛一亮,原來注意力都集中在參加會議的人身上了,卻疏忽了另個兩個同樣高階別有資格參加會議負責記錄的文官:陳布雷和黃浚。

此時的陳布雷是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也是國民黨元老,他不大存在可能性背叛蔣介石。

反倒是黃浚,曾經留學日本,與日本好多政界要人相熟悉,而且歸國後任職於當時的北洋政府,直到第二次北伐,北洋政府跨臺歸附南京,因汪精衛的賞識,黃浚才進入了行政院當機要秘書。

而且他兒子黃晟也是留學日本,回國後,黃浚利用關係安排兒子進入了外交部工作。所以黃浚具有最大的嫌疑,而且跟蹤調查黃浚不會面臨太大的壓力。

為了保險起見,一向謹慎的戴笠悄悄拜訪了陳布雷,他找藉口從陳布雷那兒瞭解了蔣介石為何因英大使遇襲案而大發雷霆之怒的原因。

原來,8月25日蔣介石視察完上海返回南京時,在蘇州火車遇日機轟炸。第二天,也就是8月26,應前線將士的要求,蔣介石還準備再次赴上海督戰。

25日晚的軍事會議上,有“小諸葛”美名的白崇禧提出安全起見,因英大使許閣森要去上海,蔣介石可搭乘英國使館汽車以躲過日軍襲擊。蔣介石同意了白崇禧的建議,第二天上午準備出發時,卻遲遲不動身。

陳布雷看出了蔣介石的心思,因為蔣介石要面子,以堂堂一國之尊卻得偷偷搭乘外國使館之車以求安全,實在放不下面子,更怕傳出去讓世人恥笑。因為陳布雷建議蔣介石以突然有其他重要公事為由,通知許閣森,不搭車去上海了,卻沒料到偏偏就發生了許閣森遇襲之事。

截笠瞭解情況後,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陳布雷可以排除嫌疑,那麼所有的嫌疑點都集中在了黃浚身上。

可是戴笠辦事一向老辣沉穩,他知道自己只是軍統一個小小的處長(次年升任軍統副局長),明知黃浚有眾多嫌疑,也輕易動不得,何況黃浚背後是國民政府第二號人物汪精衛。

所以他既要揪出幕後黑手,又得給自己留足後路,就想到了派陳鋒助谷正倫偵破黃浚案。

當然,戴笠是不肯吃虧的人,他早打好了如意算盤,萬一追查黃浚沒證據給倒打一耙,自有谷正倫頂著,而如果確認了黃浚就是漢奸,那委員長面前自然有一大功勞,因為破案的核心人物就是自己軍統門下的少校,而且是自己推薦過去的。

這個主意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計劃,那就是戴笠用其敏銳的目光察覺到上海最後必然失守,如果在上海失守後,能在敵佔區搞情報或破壞敵後統治,那他將更得到蔣介石器重,從此軍統就可徹底壓住中統。

可最大的難題在於原軍統內的一處和二處勢必分家在即,戴笠無論從資格還是到實力,在當時都無法與徐恩曾抗衡,人才方面尤其緊缺,難以實現他準備派遣敵後潛伏組的宏大設想。

陳鋒的出現使他眼睛一亮,他覺得這個少校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還懂電訊,搞過情報,聰明過人,絕對是不二人選,因此,他一箭三雕表示願派人協助谷正倫偵破英大使遇襲案。

陳鋒駕車徑直駛向南京警備司令部,他奉戴笠之命協助谷正倫偵破此案,從戴笠不露聲色讓他去偵破此案時,他已經敏銳地覺察到還有更重大的機密之事戴笠向他隱瞞。

不過那也不是他應該知道的,他只堅信自己的判斷已經為戴笠所接受,這個隱藏的漢奸應該在政府部門級別很高,而且從黃浚的車這件事極有可能是戴笠也認準了黃浚有叛國可能。

在警備司令部辦公室,谷正倫很熱情地接待了這個小小的處長。

在聽完陳鋒的分析後,谷正倫恍然大悟,叫人找來特警二隊負責偵破此案的隊長丁克勤。

谷正倫宣佈正式秘密成立偵破黃浚賣國案調查小組,由丁克勤任組長,陳鋒任副組長,偵破策略上聽從陳鋒指揮,由丁組長負責行動指揮。

陳鋒提出在偵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