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心動了。
什麼德昭兄之死,天下不平,那與她有屁的關係?
主要就是從感情上,李氏與趙元佐更近一點。
而且如潘閬所說,立當不立者,正是趙元佐不可能上位了,自己扶立起來,才會有功勞。
李氏猶豫不決。
那就好辦!
“況且李大將軍召回京城擔任都殿前指揮使之職!”(未完待續。。)
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事不糊塗
趙匡義身體越來越差,也擔心身後事,便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將宋九貶到蘇州。
第二件事便是李繼隆。
然而他功勞大,又是國舅,要命的還是武將。在地方上就能帶兵,而非是文官,因此只好調到京城,變相地釋去兵權。
還有一件事讓李氏也掉下了水,那就是趙匡義上位的順利。
趙匡義上位有多難,那麼多精兵猛將都是趙匡胤一手培養出來的,趙匡胤還是不明不白死掉的,丈夫還不是順利做了皇帝?現在這些精兵猛將卻是丈夫培養出來的。
不管那個兒子都是丈夫的親生兒子。
還有大哥在背後做保障,怕什麼?
李氏猛傻了。
事後宋九差一點想將王繼恩與潘閬大卸八塊。
本來趙元侃上位,李氏也支援的,那麼沒有王潘二人,上位後趙元侃兄弟還是會很和睦,畢竟是一個媽生出來的。但正是因為這件事,蒙在谷裡的趙元佐慚愧不安,終生不與弟弟相見。
不僅如此,國家不敢用李繼隆了。
那是與神將級別的耶律休哥打了平手的人物,甚至某種意義上李繼隆比耶律休哥更厲害。
等於讓二人將國家一座重要的長城自己毀掉了。
不過眼下危機越來越重。
得到李氏同意,王繼恩更加如魚得水,又拉攏了兩個重臣,第一個是知制誥胡旦,不是宰相。可這個職位能寫詔書啊!
此公同樣也是一個想急吼吼上位的人物。
其次是范仲淹的二岳父李昌齡,不知道怎麼被王繼恩遊說。居然說服了。
有寫詔書的,有宰相。還有軍方大佬李繼隆。宮中有李氏與王繼恩,幾乎大局已定下來了。
但有一個人讓他們有點兒頭痛,那就是呂端。
最糟糕的是王繼恩先行做得太急,已經在趙匡義面前進了讒言。因此怕呂端面見趙匡義時,趙匡義將這件事說出來,讓呂端有備。於是王繼恩又做了一件更傻的事。
呂端到宮中問趙匡義病情,這不是要討好,皇位過渡在封建國家裡,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卻沒有見到。被太監打發出來。
呂端便隱隱感到不對。
於是他用牙笏寫了兩個字,大漸,讓密吏帶給趙匡義。
這個大漸意思就是病危。
很含糊的一個意思,若是趙匡義看到就明白了,不是你病危,而是可能宮中有不好的動態。
但是也沒有聽到趙匡義答覆。
這讓他擔心萬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處,那些人在密謀。因此想找人商議都不敢找。還好,他這時擔任好幾年首相。包括東府一些胥吏,與他關係皆相處得不錯。
因此王繼恩在謀劃,他也在謀劃。不過相比王繼恩,他更加被動。
但很萬幸。
潘閬終是一個小博士。得到內情比較晚,因此他進獻妙策時間更晚。王繼恩動手得便同樣晚,趙匡義這次病重。沒有熬多長時間。因此留給王繼恩時間並不長。
還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懲唐朝宦官專政的危害。宋朝太監數量一直很少,也不讓太監掌握大權。甚至不喜大臣與太監交結。
這才將呂蒙正貶下去。
若呂蒙正在,他是首相,又與王繼恩穿一條褲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趙元佐上臺後會變得很壞,但這個頭開下去,那麼可能就象東漢那樣了。
時間在呂端忐忑不安中迅速過去,不久後,趙匡義病逝。
王繼恩帶著李皇后的口旨,請呂端進宮議立新君。
至此,呂端已經猜出來,不管宮中將要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個膽大妄為的王繼恩一定參與其中。
但他面上沒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說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進宮,你到房裡將我的那個書盒子裡的先帝所賜墨詔拿出來。”
王繼恩沒有想到其他,就進去了。
他剛進去,兩個胥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