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隆、薛繼紹、史珪、劉知信、符彥壽、賀令圖等大將。
另派大將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杜彥圭為副,趙延溥、張紹、董願為都監。同時還有蔡玉、韓彥卿、竇暉、曹美等將領。
兩路大軍兵取新城、涿州。
中路軍主將是田重進,吳元輔與袁繼忠為都監,帳下有荊嗣、張承儼、安得祚等將領,從定州北上,兵出飛狐口。
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與劉文裕為都監,手下又有楊延朗等大將。
還有,又讓高瓊率領樓船水師,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
又詔王承美與折御卿率領諸部進攻遼國西山。但這兩路是側應的。同時又派斥候浮海潛入遼東,立即送信給烏玄明,讓他配合反攻鹹通二州。
應當來說,不提武器,與士兵計程車氣,就是從進攻的路線,也比史上多了更多的選擇。並且大約再也沒有西夏的威脅了,這也是宋九沒有堅決反對出征的原因。
主力部隊是東路軍,十二萬兵馬,中路與西路軍一共八萬兵馬,包括高瓊的,一共是二十二萬禁軍,這也是宋朝能拿得出手的最大限度兵力了。但實際不止,還有鄉兵,以及河北的弓箭手與壯丁,兵力超過了三十萬人。若加上民夫,那麼數量更加龐大。如果再加上折王兩家,與烏玄明的部下,可能僅是正規兵力實際就接近了三十萬兵馬。
計劃主要是趙匡義制訂的。
鑑於上次的教訓,趙匡義改變了策略,因此以最強的一路兵馬正面直對幽州,但是不打,而是慢慢緩行,將遼軍主力吸引在幽州城下,讓中西兩路直取山後(幽雲十六州,太行山北支東南方向的檀順薊幽涿莫瀛七州稱為山前七州,太行山西北的儒媯新武雲朔寰應代稱為山後九州,部分已在宋朝掌控之中),那麼遼國就會顧此失彼,站在對方角度如何選擇,必然是選擇保住幽薊,那麼中西二路大軍成功拿下山後,三路大軍成功于山前會合,一舉就定了乾坤。
似乎是好計策……但宋九聽後想了大半天,感到不對勁,主要他對軍事還不算太精通,因此又不知道哪兒不對勁。想不出來,就說不出來。
計劃商議完的,可是人選是趙匡義自己做主選擇的。
看到這份名單,宋九大驚失色,連忙道:“陛下,且慢。”(未完待續。。)
第四百章 未卜(下)
“卿欲何言?”
宋九差一點答不出來。
此次是曹彬為主帥,但能說趙匡義用錯人嗎?
首先是平南漢南唐,潘美平南漢幾乎是完美戰役,可最後南漢國庫宮殿一起燒掉,成了一個大缺。
曹彬平南唐,磨磨蹭蹭,若無潘美協助,劉遇與王明在皖江口險勝,還不知道最後是什麼結果。
然而成敗論英雄,有幾人注意到過程?
潘曹二人都受到趙匡胤的恩惠,不過因為柴家的關係,趙匡義對曹彬會更放心一點,現在又加上自己,潘美只能永遠呆在太原了。難道一翁一婿全部做宰相?
潘美在高梁河一役中,受趙匡義壓制,表現不好,因此只能變成第二主帥。
其實這次趙匡義用將帥也是細細考慮過的,如潘美久在太原,西路軍就是要快,迅速將山後數州佔領,與東路軍會合。田重進與潘美用兵特點就是快,東路軍是拖住敵人,不用那麼快,因此也適合曹彬的用兵風格。
再者,幾個主將,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有能力壓住下面諸將,除了曹彬、崔彥進、米信、田重進與潘美,其他人能做到嗎?難道楊業比他們更適合?哈哈,那會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不過宋九卻知道這次用人其實還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但讓宋九來說,就是不怕得罪曹彬,他又能推薦何人為帥?這是主將是帥,不是偏將,就是楊延昭擔任之。也可能會出大事。其實他腦海裡倒是浮現出一個人選,可想到對手是耶律休哥。也不能勝任,況且他能說服趙匡義麼?
那就是崔彥進。
至於其他人。宋九真說不出口,王侁不好嗎?看看他在西北做了什麼,能文能武,自己憑什麼說他不好?
於是說道:“陛下,兵者,國家生死大事也。此次北伐,太祖以來僥倖殘活下來的諸將,陛下以來提撥的新起諸將,三者有二進入數路大軍中。更不用說是兵士。多次上過戰場經過生死考驗的兵士幾乎全部得選其中,可以說他們是我朝將士的九成精銳所在。所以此戰那怕不能勝之,都不能大敗,可是臣看到上下掉以輕心,心中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