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義終於醒悟。
宋九初去烏舍國,烏玄明屬下將士真的很可憐,連一萬人也不足,現在雖然重新打回到遼東深處,可今非昔比,連遼國名將耶律斜軫都感到忌憚。在宋九指導下,烏玄明讓他屬下發起游擊戰,耶律斜軫也沒閒著,派出密使誘惑烏玄明的屬下各部族,但不敢強行用兵遼東。
這還是烏玄明不聽宋九的話,否則當時耶律休哥偽退時,他不追擊,固守鹹州城,再加上高麗人策應,可能都真的動搖遼國的遼東。
趙匡義便道:“宋李二卿家不知兵事,卿勿要指責,以失朝儀。”
但有許多大臣心裡想,這是宋琪與李昉自找的。
不比歲數,只比資歷政績能力,宋九遠勝於李宋二人,但這段時間中書。特別是宋琪不斷地給西府下絆子,就是泥菩薩。也有三分火氣。
況且宋九與曹光實關係一向不錯。
宋九暴怒雖失了朝儀,也情在合理之中。
趙匡義又道:“以卿何計?”
“陛下。國家將來必用兵於北方,若西方有變,後方受到嚴重牽制,臣以為十分不妥,然南河套地域廣大,兵力少,李繼遷東竄西逃,不易擒拿。固臣以為當派六七萬精兵,再詔府豐二州出兵相助。那麼就能一舉掃蕩西北各部叛亂,讓西北永安,國家可以專心用兵於北方了, 此乃百年之計也。”
“不妥,夏收在即……”李昉說著說著,聲音弱了下去。
如今宋朝禁兵並沒有擴張,依然是三十三四萬人左右,前些年陸續地有些戰鬥,死了一些兵士。還有一些兵士自開國以來就加入禁兵,漸漸年老,陸續退役。
朝廷按照宋九制訂的制度,於廂兵裡挑選身強力壯者。或者從河北河東陝西的一些壯丁弓箭手中挑選一些兵源,繼續補充。
總體兵力上下波動不大。
有人會可能拿北宋最高峰時八十萬禁兵與之比較,但還是不同的。那時北宋人口達到一千多萬戶,幾乎是現在的三倍有餘。因此這時若再新增禁兵,朝廷負擔必然變得很沉重。
所以宋九增加鄉兵。還有一些大臣反對,他們不算是胡攪亂纏,國家承受能力比較有限的。
這三十多萬禁兵,河東河北駐紮了十來萬禁兵,另外還有西北從渭州到靈州到延州一線,也駐紮了近四萬兵馬,若無宋九提議,僅是勉強三萬兵馬。以及南方少量禁兵,主要是在荊湖地區,還有餘下的近半兵馬散於京畿附近各地區。
對此,宋九那次兵制改革也做了調整,陸續從南方補充了一些新兵,南兵輪戍南方,北兵輪戍於北方,以防水土不服,無辜死了許多士兵。這也是一次具體積極意義的改革。
史上稱禁兵去荊湖輪戍,死者過半,雖誇大其詞,確實因水土不服,天氣炎熱,導致了一些兵士死於輪戍。
後方的近半兵士也不全部在鄉下屯田,京城還駐紮著數萬禁兵,大約十一二萬禁兵散於各地屯田。
一旦用兵於西北,馬上夏收到了,收割的人力會變得很緊張。
不過這個理由不充分。
還有辦法解決,如讓家屬代為搶收,或者僱民收割。畢竟兵士屯田僅是為了節約開支,上戰場打仗才是他們正業。
並且宋九挑明瞭,你們兩個庸相……
李昉心中苦笑,這個樑子看來是化解不開了。
宋九果然冷笑一聲,道:“陛下,此次用兵,臣還有一個想法。國家這幾年承平了,裡面有近半新兵,他們根本就沒有上過戰場。西北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所,若不練,這些新兵到了戰場,會很不適應。西北派駐這麼多兵馬,大約能解決了,可國家頭號敵人,不是西北,而是北邊……因此臣建議用兵於西北,一為後方安寧,二為練兵。請陛下三思。”
可是趙匡義仍猶豫不決。
若如宋九提議,向西北增派六七萬兵馬,西北本身大約可以抽出來兩萬兵馬可以參戰,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將會達到十萬大軍。一會用很多帛,二是用關雲長青龍偃月刀去宰雞了。可是將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說的那樣,兵力少了,縱然將李繼遷打敗,但李繼遷仗持著南河套地形的複雜與廣大,到處逃竄,大軍一退,又能死灰復燃。
甚至張齊賢在西府開了一個玩笑:“宋公,你說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烏玄明沒有執行好,李繼遷卻很好地執行,難道他在西北也聽到你這八字方策?”
爭議並沒有多久。
西北又傳來一個糟糕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