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電視臺期間,李潘先後主持了《女人有約》、《聊天33》等談話類
節目,並與中央臺製片人松慧有了緊密的業務聯絡。1995年底,恰好松慧想
搞一個讀書欄目,於是李潘利用週末往返於成都——北京之間做了幾期試驗版,
後來中央臺決定正式推出《讀書時間》。至1996年3月,李潘結束了三、四
個月的週末往返於成都與北京的“飛人”生活,進了中央電視臺。
看著李潘那侃侃而談的樣子,承飛不禁沉醉在她的言談中。李潘說想不到主
持《讀書時間》共同成長了3年。能走進中國第一大電視臺,而且主持一檔高品
位的讀書欄目,這在李潘的人生中是未曾設計過的。在中央臺幾年間,李潘讀了
不少書,也接觸了不少作家學者。主持讀書節目,李潘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辦一
檔法國電視二臺比沃老頭主持的那種讀書節目。
比沃主持讀書欄目已經15年了,他的節目叫《阿波斯托夫》,邀請的嘉賓
幾乎全為各國著名的文學家,幾年前改名《文化場》,除文學外,又涉足影視、
舞蹈等藝術。比沃老頭文化內涵深厚、機智親切,常能引導嘉賓侃侃而談。還偶
爾裝傻,提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李潘在談到比沃時,言語中有種由衷的敬佩。
作為“資深”的讀書節目主持人,既要保持品味,又要關注流行。
承飛饒有興趣的問:“《讀書時間》每一期向讀者介紹的書是根據什麼選出
來的?”
李潘坦率地說:“很個人化。”
大方向是健康、益智、有價值、服務性強,而具體的選擇方法:一是親自逛
書店;二是出版社推薦;三是向讀書的朋友、專家、學者瞭解諮詢。李潘的“個
人化”就是在綜合三方面資訊後的一種選擇,其實就是首先打動自己,做到有感
而發。
談起選擇推薦《賞識你的孩子》和《愛心與教育》這兩本書的經過時,李潘
感觸至深:
《賞識你的孩子》事實上是一個父親教育自己的聾啞女兒的故事。周泓和他
女兒周婷婷的故事拍成電影《不能沒有你》之後,全國反響很大,但周泓教育女
兒過程的細節只有在這本書中才得到深刻的展示。
李潘接觸周婷婷時,周婷婷已大學畢業,將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特殊教育碩
士。李潘問:“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
周婷婷說:“只有我才知道殘疾人的痛苦。”
李潘問:“你已經生活那麼幸福,那麼多人關心你,還有什麼苦?”
周婷婷說:“你知不知道,我從來看不懂電視!春節晚會大家都在享受,只
有我們享受不了。因為,電視沒有字幕。”
這件事使李潘震動不小,她說:“我們很難想到,像周婷婷一樣的許多人事
實上是被隔絕在我們的生活之外。”
李潘認為,國內在特殊教育方面,重視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她特別在介紹
《賞識你的孩子》的這一期《讀書時間》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上了字幕。李潘將此
訊息提前告訴了周婷婷。結果,周婷婷透過網路將此訊息通知了所有的聾啞人。
節目很晚才完,但看過節目的幾百個聾啞人們在網上聊到凌晨3點。李潘激
動地說:“他們被偶而關注一下就興奮得不得了,可想而知我們對弱勢群體的關
注是不夠的。這期節目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為它幫助了那麼多人。”
一次在央視錄播晚會後臺,李潘看到一個老師呵斥孩子,她說從來沒看到過
有這麼兇的老師。但眼前被呵斥的孩子卻很正常、自然地去執行老師的命令。孩
子早已經習慣了老師的兇惡!李潘難以想像:“如果凶神惡煞變成了正常,有一
天老師變得親切了,孩子說不定就會驚慌。”她感慨現在有很多老師動輒辱罵孩
子,甚至打孩子,素質極低。所以,她毫不猶疑地選擇了推出《愛心與教育》這
本書。
《讀書時間》畢竟是為讀者辦的節目,不能不講服務性。服務搞得好,照樣
能證明這個欄目有價值。李潘承認,該欄目一直偏重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