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畢可汗已死,爾等還不速退!”宇文成都一聲呼喊,又是兩箭射出。
這一次宇文成都的兩箭都射在了始畢可汗的盾牌上,卻也因此把他迫得連連後退;突厥大軍看著始畢可汗的儀仗向後移動,當即也是緩緩後退。
裴元慶見城外的大軍有後退的趨勢,當即急聲道,“陛下,臣請兵出戰。”
宇文述卻是急聲道,“不可。”
楊廣看著宇文成都為自己出頭,當即大喜起來,直接就忽略了裴元慶的請戰要求。
始畢可汗退了一箭之地後,又重新組織起了下一輪攻擊。
突厥大軍緩緩迫近了城頭上的弓箭射程,又重新下起了新一輪的箭雨。
這一次,突厥大軍還唱起了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突厥士卒唱的雖是漢語,終歸是鸚鵡學舌,咬字不清。
聽了三五句,楊廣才反映過來,當即勃然變色,怒喝道,“賊人敢爾!”
突厥士卒所唱,正是楊廣於大業五年時冊封咄吉為新可汗時所做。
那時的大隋,國家富足,百夷來朝;楊廣文治武功,風光無限,他所做的詩,更是風骨凝然,志趣博大。
可自己當年所做的詩篇,再結合入境身邊的箭矢橫雜,周圍諸臣的面如土色;豈不就像自己才登高一呼,馬上就被人扯下來打臉的節奏?
不過,看著突厥兵不善攻城,楊廣的心中也慢慢安定了下來。
等到突厥兵辛苦的爬到半途,才讓眾兵士放箭,長矛戳出;半空中慘叫連連,無數突厥兵落了下去,傷亡慘重。
守城計程車卒倚仗高牆城垛,幾乎沒什麼傷亡,楊廣見此,便在宇文成都等人的護衛下緩緩走下了城頭。
始畢可汗見討不著什麼好處,卻也只能早早的收兵,卻在雁門城周邊紮下無數營寨,顯然是打定了甕中捉鱉的主意。
楊廣回到臨時行宮,再議退兵之事。
宇文述建議道,“我軍雖倚雁門關險隘,但賊軍精於騎射,況城內糧草亦不足我軍二十日可食,與其等諸王前來勤王,不若由天寶將軍宇文成都率數千輕騎為陛下開道突圍。”
蘇威連連搖頭,堅持道,“守城是我們所擅長的,敵人擅長的則是奔襲;如果我們突襲的話,萬一始畢可汗全力包抄,那陛下豈不是更加危險?”
“末將也以為納言所言甚是,咱們現在應當想辦法固守城池,堅持到援軍才是至理。”樊子蓋對蘇威的觀點表示了支援。
內史侍郎蕭瑀也點頭贊同了蘇威的提議,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們一邊在雁門城等待救援,一邊派人去求義成公主幫忙,讓她也想想辦法。”
蕭瑀的想法,來源於劉邦故事,當年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時,便用了陳平之計向冒頓單于的妻子行賄,這才得以脫險。
蕭瑀的提議有章可循,自然引來了眾人的一陣附和。
事實上,蕭瑀的這個意見非常到位,但眼前有一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固守城池;假如城中計程車兵士氣低下,可能等不到朝廷救兵到來,城池早就被突厥軍給攻破了。
虞世基看著廳中一時鴉雀無聲,當即面無表情地說道,“不如陛下親自去撫慰士卒。”
虞世基向來就喜樂不露於形,悲怒不顯於顏,楊廣一時也看不出他的真正想法,只是追問道,“怎麼個撫慰法?”
“第一,告訴士兵,如果大家能平安返回東都,朝廷將不考慮出兵征戰高麗;第二,凡是守城有功者,返朝後將可得到重封重賞。”虞世基當即把早就考慮過的兩個問題的答案說了出來。
楊廣聽了,臉色便是一沉,臨時行宮內更落針可聞。
楊廣此次北巡,其實骨子裡有兩個想法,最重要的當然是面子問題,——如今大隋周邊的大國中,最顯眼的除了高麗便是突厥,在三徵高麗中吃了虧的他,此時去突厥無非是早點面子回來。
楊廣覺得,如果突厥能在自己面前服服帖帖地,即便自己在高麗面前沒討著什麼好處,至少在其他國家面前還能保持一點尊嚴。
其次,楊廣也是希望能夠說服咄吉一起討伐高麗的。
之前楊廣但凡要征服哪個小國時,突厥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要做先鋒的,楊廣也常常給他們面子,比如說契丹之戰;第一次征伐高麗時,楊廣覺得應該易如反掌,所以並沒想過讓突厥幫忙,事實上那時候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