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厲害。”

小波是因為搶劫和猥褻罪被抓的,其實他一開始並沒有想過會走上這條路,從偷家裡的錢開始,這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以為自己已經被全世界拋棄了。

很多年輕人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方面的輔導,而家長總是到了出現問題時才發現,孩子原來這樣“傻”。也難怪他們太“傻”,在培養獨立和理性的年齡段裡,他們正忙於中考和高考,現實的教育體制,也讓孩子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創造了美好的文明,卻沒有健康的身心去享受它,那這個世界還有多少樂趣可言?

在教育上,我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新理論,只想“伐木”,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成長空間,讓他們不要從一開始就假裝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成年人。

孩子的心智成熟比分數重要一萬倍

健康的孩子能自己面對任何困難,能夠離開父母的懷抱去任何一個他想要去的地方,去實現他的夢想,完成他的人生。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嗎?還有比這更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小偉從小到大,成績一直都特別好。老師喜歡他,同學也羨慕他。父母為了讓他安心讀書,從來不讓他插手做任何事情。小偉也一直埋頭苦讀,很少參加學習以外的活動。高中畢業後,他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學。大學裡,小偉依然保持著好成績。大學畢業了,躊躇滿志的他來到一家公司,叩響了經理辦公室的門。在隨後的筆試中,他很快就答完了。輪到面試了,經理請他談一談對公司運營的想法時,他竟紅著臉,半天說不出話來。最後,經理很抱歉地對他說:“我們不需要一個只有漂亮分數的人。”

這是一位父親和我說的事情,而小偉就是他的孩子,他不明白那麼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分,分,學生的命根。”這是每個學生家長都很在乎的事情。在學校裡,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裡,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各自孩子的分數。可是,現在家長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孩子考了多少分”、“掌握了多少知識”,卻忽視了“學會的知識知道怎麼運用嗎”、“在某種情況下應該用什麼辦法解決問題”、“怎樣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些實質性的問題。

說到這裡,我問面前的這位父親:“是這樣的嗎?”

那位父親沉吟片刻,說:“孩子小時候,我和他媽確實是這樣的。只要考試成績好,怎麼樣都可以。”

其實,分數只是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也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

可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成功與否的標誌,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缺點就可以忽略了。這是不正確的,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要老盯著考試成績。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但一個有很好學習能力的孩子一定會有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為他的長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崔老師,這麼說來,成績並不能說明學習的能力?”

“對!”我點了點頭,“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回顧自身的教育經歷,在一篇《論教育》為題的講話中曾深刻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哦?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這位父親一副思考的表情,“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崔老師,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這好辦,”他剛說完話我就接了上去,“比如水;它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則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這就明顯地表現出智力上的差異。即使都記住了,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才是一個孩子的智力。”

為了讓我的表達更清楚,想了想,我又接著解釋:“這就像學習能力應該是指孩子學習時的注意力、寫作業的速度和正確率、聽課的效果、計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情緒的穩定性。這些能力是相互影響的,上課時的注意力與孩子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智商、情緒等因素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