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為例,中央對於河南的經濟發展雖然也重視,但是最重視的還是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基地,要穩住糧食的產量,不能出現產量下降,所以對於河南各地的土地的使用的要求是非常的苛刻的,所以河南和河北,這兩個省份僅有一字之差,但是經濟結構卻截然不同,河北是以重工業起家,到處都是重工業工廠,每到冬天霧霾就很嚴重,而河南沒這麼好的待遇,於是便成為了勞務輸出大省,近一億的人口,為各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人,而人一多,自然是會受到當地人的排擠,於是河南人的名聲就不太好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河南人有問題,如果給他們足夠多的工廠,讓他們摘掉產糧大省的帽子,不加以限制,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信情況就不是這樣子的了。
扯遠了,回到種子的這件事情上來,中國的人口太多,所以糧食的壓力很大,為了儘可能多的提高糧食的產量,所以國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大的投資,研究了很多的東西,這裡面最初名的可能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了,這種水稻利用雜交技術,使得水稻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從而使得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但是這種水稻的種子,卻是不能保留的,因為這種種子是經過專門的育種的,採用的是雜交技術,而他們自己的種子如果種下來之後,會很不穩定,產量也會大大下降,甚至會出現絕收的情況,而這對於農民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所以對於這種種子而言,這東西必須每年更換新的種子,絕對不能使用自己的留種。
其實對於農業方面的研究,早在唐代的時候,唐朝就已經開始在這上面投入人力物力了,而且當時也確實是研究出來了一些能夠提高產量的新品種,但是這種新品種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能留種,留種之後第二代的產量會急劇的下降,所以這東西最終沒有推廣出去。唐朝雖然國富民強,但是畢竟是交通不便,農民們都不習慣自己購買種子,而更偏向於自己留種,而政府也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及時的將種子送到每一個道,每一個縣,所以除了在長安近郊的一些官田裡面種了一些這種新產品之外,這東西沒能推廣出去。
但是到了後世就不一樣了,因為政府的主導,加上各地的交通條件得以改善,以及以前農村合作社和大隊保留下來的機構,使得新的種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推廣,而且對於這種雜交種子的宣傳也很到位,每一個農民都知道這種種子需要注意的事項,不會出現絕收減收的情況。
而這一方法也帶到了非洲來,中國的商家在出售這些種子的時候就會對當地人再三強調,這種種子不能留種,否則的話將會大大影響來年的產量,而本地的一些人一開始還不信,見到第一年的產量很高之後欣喜若狂,把種子當作寶貝留下來,然後第二年的情況讓他們傻了眼,不僅產量大降,而且田地裡面的農作物也長得參差不齊,就像不是一個品種的產品一樣。
第十章 招工
經過一番觀察之後,林全已經對這些些農場所需要的東西的價格有一定的瞭解了,總的來說,從這邊購買的話,價格比國內的要稍稍的貴一些,看起來似乎是因為關稅和運費的原因,而他身上的那個超級農場系統裡面的價格則沒有改變,大概就是這些東西在國內的原價了。
這樣一來,如果以後大規模的採購這些東西的話,他可以直接從直接的系統裡面購買,這樣的話他就可以省下這一筆差價了,而這省下來的錢自然就是他的了。
一想到錢,林全的心裡就一陣熱切,他不遠千里來到非洲,不就是為了錢嗎?
只要有了錢,爺爺奶奶就不用那麼辛苦,妹妹也不用走上自己的老路,可以安安心心的上大學了!
從市場上回來之後,張川先去了一趟幾家中國公司在當地的辦事處,這幾家企業的負責人一聽張川的想法,都表示了支援,在異國他鄉,對於自己的同胞,大家都是很支援的,畢竟在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地方,創業打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果張川的農場辦好了的話,也確實是能夠給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他們手底下的那些員工,尤其是新員工,再來到非洲之後,一開始在飲食上面是很不適應的,上面的管理層還好一些,他們的伙食標準比普通的工人要高,所以不滿的情況要稍稍強一些,但是下面的員工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
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都是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件比天還大的事情。而飯菜是否可口,吃的好不好,是直接能夠影響到人們的情緒和狀態的,而中國的地域廣袤,各地方的人的飲食習慣也各不相同,想要將大家都調和起來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