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如果對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國民收入和/或人口的增速慢,即使它的絕對銷售額仍舊繼續增加,它都是“走下坡路”的行業。例如,三四十年前,全世界的乘用車製造業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在1960年或1970年前,它始終是保持發展的行業。到那時,歐洲和日本的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了頂峰。全世界的乘用車銷售總額仍舊保持增長,儘管增長得很慢,但增速比國民收入或人口的增速慢得多。同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或者可能自1900年起,除戰時外,花在各種商品上的可支配收入在發達國家及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以每年0�5%的速度穩步下降。食品和工業原材料行業的情況也是如此。這意味著,自1900年起,所有商品的價格都保持下降的趨勢。

同時,下降的趨勢仍舊未扭轉。

成熟型行業和走下坡路的行業也可能復甦,再次成為成長型行業。生產交通物資的行業可能就是這樣,例如機車或築路裝置。在發達國家,現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得不到足夠的維護。在新興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與經濟上和人口上的需求相比,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已經落後了幾十年,中國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這種狀況會像19世紀中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引發經濟擴張一樣,再次帶來一波建設高潮嗎?迄今為止,沒有跡象表明昔日的場景會重現,但是這種趨勢值得關注。因此,如上所述,可分配收入在分配趨勢上的變化(如交通基礎設施行業的復甦),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制定戰略上,這種變化是最重要的。

目前的成長型行業

現在哪些是成長型行業呢?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呢?

20世紀最後30年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和最興旺的行業不是資訊產業,而是金融服務業。然而,像金融服務業這樣的行業以前根本就不存在,在發達國家,它是一種向富裕的老年人提供退休收入的零售服務。我們在本章開頭提到過的人口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這些新興的金融服務誕生的主要原因。在發達國家,最近出現的富庶的中產階級,特別是那些從事的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提供服務或知識的人,在45歲或50歲時逐漸認識到,現有的退休金不可能幫助他們歡度晚年。因此,從45歲或50歲開始,他們開始尋求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以便在今後的30年擁有足夠的生活費用。

第2章 戰略——新的必然趨勢(7)

然而,這種新興的成長型行業完全不同於傳統的金融行業,如摩根(�Morgan)、花旗(Citibank)或高盛(Goldman Sachs)等面向企業提供服務的銀行。新的投資者主要的興趣不在於“賺錢”或“交易”。他們主要關心的是透過投資一小筆錢,減輕他們退休後的生活壓力。認識到這個商機的組織包括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的管理機構和少數經紀行。這種服務首先在美國出現,隨後是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日本市場也越來越多地見到它們的身影,而且業務蒸蒸日上。

然而,大多數傳統的金融“巨頭”沒有認識到“金融服務”的真正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只看到“理財服務”在發達國家的可支配收入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他們迅速擴張傳統的“公司”業務。但是實際上,這些傳統金融服務(包括大額企業貸款或大規模公開發售企業有價證券)的比重並沒有增加,並且十有*正在萎縮,而且萎縮得相當快。根源在於,這個市場主要是大公司的市場。然而,在所有發達國家(甚至在日本),過去20年一直保持發展的部門卻是中等規模的企業,同時大型企業所佔的比重逐步降低。一般來說,中等規模的企業不是傳統的“公司”金融服務的服務物件。

因此,傳統的金融巨頭在全世界過度擴張。同時由於嫡系的公司業務越來越少,而且爭奪越來越小的“蛋糕”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使得利潤少得不能再少,他們發現這些業務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利可圖,因此這些提供公司銀行業務的巨頭們(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和瑞士等)為了彌補膨脹的管理費用,越來越多地依賴“自營業務”(trading for their own account),即十足的投機。然而,延續了幾個世紀的金融業(最早的金融機構雛形發源於15世紀歐洲的梅第奇家族)的經驗教訓表明,這種行為絕對肯定地只會有一種下場,即災難性的虧損。雖然這些巨頭們認為金融服務是一個成長型行業,但卻錯誤地解讀了它的發展方向,因此虧損在所難免,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於亞洲的金融危機,而且還可能連累整個世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