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件?”
舒高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舒方仁才道:“她穿的是後勤處配發給我的備用冬裝,她來的及,又剛從美國南方回來,沒想到東北這麼冷。”
宋彪哦了一聲,笑道:“穿軍裝才漂亮嘛,我聽她唱歌也很好聽,又受過新式教育,不如就讓她去文工團吧。”
舒方仁猶豫了片刻,才道:“這恐怕要聽她自個的意思啊!”
宋彪也不強求,和舒家父子道:“我就是順口提一下,主要是文工團籌辦了這麼久,雖然也在奉天一帶找了些藝人,說拉彈唱都有,就是沒有人能寫一些劇本,編一個歌詞,我想要辦的文工團應該能在文藝演出中振奮軍隊計程車氣,要能在表演中起到現代民族主義和愛國精神的宣傳教育作用。所以啊,光是唱老調子,跳秧歌是不行的。此事對東北新軍很重要,可惜我一直沒有辦好啊。”
舒高立道:“此事不難,我在上海倒是認識幾個能寫新本子的新文人,不妨由我寫信邀請他們。至於我女兒是否願意參軍,這倒是得看她自己的意願,我這個做父親的一貫是自由主義精神,隨兒女們自己的喜好發展,不去要求他們具體要做些什麼事。”
宋彪微微頷首,不管舒家父子說的是真是假,是推辭還是確實如此,他都不方便再在這個問題上談下去,他其實也就是突然跳出來的想法,總覺得這樣的女孩子要是在他的軍隊裡,那才叫過癮呢。
他就是想一想而已,並沒有太當一件正經事去操辦。
轉念,他就和舒高立道:“舒老,我這一次來就是想要抓緊時間將遠東印書局的事情談妥,咱們上次也談了不短的時間,經費上肯定不是問題,所有的要求中只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務必用白話文編譯書籍和報紙,務必要讓更多的國人能夠看懂。就比如說您此前編寫的那些醫學和礦學科目書籍,我算是在俄國讀過西學的人,也常讀經史,真的要讀懂您翻譯的這些西學書籍,居然還很有點困難,我倒是寧可讀俄文版的,也不願意讀您翻譯的版本,這確實是個大問題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119章 去文工團吧,舒萱妹子
如果你閱讀過清末和民國初年翻譯的那些西方科學書籍,你就會深切的體會到西方科學引入中國,以及在中國普及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宋彪這種人居然讀不懂這些書籍,唯一的原因便是他的國學根底不足。
像舒高立翻譯的書籍大多數都屬於英美等國的初高中和中專生層次的教材科目,在歐美屬於普及型讀物,在中國卻變成了精英教育中的特型教育。
所以在民國前期,特別是南京政府成立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所謂的普及化教育,而在南京政府成立之後,也一直到了抗戰時期,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普及教育。
在整個抗戰史中,蔣中正閣下的政府支出中的第一大項是軍費,第二大項就是教育,後者的成果是非常突出的,稱之為抗戰中的教育奇蹟,比如說中等教育,抗戰之前的全國中等教育在校生是52萬,抗戰結束時卻達到了126萬。實際上直到抗戰爆發,國民政府才開始在各省創立國立中學,開啟了國民普及教育的第一頁。
這個階段的普及教育也談不上是義務教育,卻至少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技術工程師、技師和師範人才。
宋彪和蔭昌在談東北新政之時說了很多事情,總結下來就是五件事,一是建立三省金融體系,控制金融權;二是發展農工商,吸引資本創業。實現貿易順差;三是建立新政府體系,有效實施和推廣新政;四是開墾東北,擴充人口;五是建立國民普及教育體系和廣泛的專科教育,創辦最好的大學教育。
宋彪在前四件事上都已經有了一些進展,唯獨在第五件事上還未能有任何進展,他一貫覺得要想搞好普及教育,首先還是要搞好教材的問題。
至於教材的事。他說的倒是很正確,對舒高立而言卻難免有些尷尬。
宋彪看了看舒高立,見他尷尬不語。就續道:“新政之關鍵就在於要推動國民教育,所謂國民教育,我以為就應該和英美那樣人人都可讀書。文言文解釋西學。用詞過於計較,晦澀難懂,我建議還是採取和普通人說話更為接近的語法,平白直敘,越簡單通俗,越能讓每個人都能讀懂,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和國民教育,而不是君子之教育,不是士大夫的教育,不是國家精英分子的教育。不是進士秀才們瞭解西學的讀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