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部分

搶先跟當年超級女生的季軍張靚靚簽約。當天四五十歲的“老師兄”馮曉剛居然高調出席,為當時嫩的毫起眼小師妹捧場助威,令許多媒體跌破眼鏡。現在回想起來,華裔簽下以唱英文歌出名,絕對具有國際歌星潛力的張靚靚,其實是向全行業宣佈該公司來年的目標將是北美和全世界,身為華裔頭馬大師兄的馮曉剛,怎能不有所表示。易青心思電轉,很快把這四個電影的共通點和孫老爺子出題的用意抓到,他清了清嗓子,躍躍欲試。

第三卷 第五章 孫府夜宴(下)

易青也是一股初生牛犢之氣,他看了看座上這些號稱專家大師的貴賓們,心裡衡量了一下——易青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要比藝術積澱,專業上的積累,具體到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場次,自己的評論能力很難令這些方家們心悅誠服,也談不上給孫老爺子爭什麼面子。但是有一點,這些老專家跟他比起來可是望塵莫及的,這就是觀念。這些人學電影、學專業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接受的都是第三、第四代電影人的那套東西,就算他們再與時俱進,恐怕在新奇的觀念和流行的說法也遠遠跟上易青、孫茹這些年輕人。藝術是什麼?藝術其實本質上根本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觀念的表達,玩藝術不玩觀念,那只是工匠而已。易青這樣想著,心裡已經有了七分把握了。易青道:“這幾部電影,我平均看了六到七遍了,也做了一些粗淺的分析,本來今天是要來向老師請益的,沒想到要在各位前輩面前獻醜。”易青說的六七遍,在電影學院學生來說算少的了,專業的學生看二十遍以上的都很常見,但是以易素的記憶能力,看五遍以上,任何電影都會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易青道:“關於這四部電影,準確的說,是中國電影商業化改革以來的四部電影中我當然也和大部分同學一樣,看到了很多優點。但是由於我的論文選題是假想中國電影改革地,所以我特別歸納了三點共通的缺憾,請各位老師指點一下。我認為這三點缺憾是目前中國電影的急務,更更是阻礙中國電影發展的三座大山。”“頭一個是電影本體地問題。也就是電影藝術或電影專業的問題,這個就是中國電影的劇本問題;第二個是電影意識形態,也就是電影文化方面的問題——中國電影價值取向的問題;第三個是電影社會基礎的問題,也就是硬體問題——中國觀眾接受電影文化的能力問題。”座上的幾位資深影評人互相對視了一下,有些動容。雖然他們還沒有具體的聽到易青的講述,但是這個年輕地格局和視野之大令他們意外,本來以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年輕能講出什麼東西來?能說幾處精彩地鏡頭剪接,評價一下演員的表演也就是了,沒想到他一開口就是大包大攬的格局,而論文選題更是大到了要改革看箇中國電影。易青道:“劇本問題恐怕是老生常談了。很多影評人都說過這個問題。張一謀一直以來的問題就是無法解決編劇的問題。他找劇本的方法就是讓組裡的人馬撒出去看書。買下好小說地版權來改編成劇本。《紅高粱》、《菊豆》、《大紅燈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以及揚名戛納的《活著》……這些影片都是用這種方法得到劇本的。但是他無法解決的是文學劇本與電影表現形式之間的矛盾。金庸先生的小說深受華人喜愛,為什麼一改成影視劇本就不能入目。就是因為文學和影視之間的鴻溝造成的,而是象外界責難的那樣是源於張紀忠本人地無能。”“《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這四部作品,似乎已經擺脫了劇本文學化的誤區,但是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為了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他們錯誤地採取了香港電影的一種模式,也就是劇本的故事化。香港電影大部分是沒有劇本的,他們的做法是找一個人來講一個故事。然後幾個主創把這個故事改成適合電影拍攝的指令碼,然後每天晚上整理出明天要拍的鏡頭的劇本,或者弄一個大致的指令碼出來,這種指令碼上只是為了分給演員背臺詞方便。香港的這種不重視編劇的傳統,跟這個地區的殖歷史和文化傳統單薄落後是分不開的,全世界都知道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擁有偉大文化傳統的祖國大陸的電影人卻去學文化沙漠三十年前的經驗,以為香港電影在國際化程度上比大陸電影先進,所以他們的東西什麼都是好的。生搬硬套,真是大錯特錯。”孫老爺子聽到這裡,微微一笑。國內關於這些電影故事情節和編劇方面的批評鋪天蓋地,但是卻沒有聽到象易青這樣的批評,中國文人和電影人的視野窄小,而易青這個小徒弟心中卻自有一片天地。易青繼續道:“具體的說,《英雄》的編劇壞在故事太過薄弱。導演想把故事講好,結果卻把故事講俗了,《英雄》這個片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表達故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