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第二種是擁有什麼(having)?'注:作者近年講學中又加上了第三種,成為什麼(being)'來替代自己的存在價值。像林靖娟老師的事件,對她而言,身為一個老師,擁有高尚偉大的情操是她的天職,然而這真的是天職,還是後天的文化教育、社會價值觀所賦予她的職務?對她來說,做這件事竟比她的存在還重要、比她身邊的親人對她的愛更重要。
對某些人來講,做一個好人比他的存在更重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做一個對別人有益的人,做一個溫和、儒雅的人,遠遠超過他自己存在的價值。為了要做好這樣的一個人,他可以抹殺、犧牲許多的自我以及真實的感情、思想,最後形成了他的存在只能依附在做些什麼(doing)之上。如果有一天當他自己無法符合社會所賦予的價值觀時,他就會不喜歡自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糟,自己的存在一點價值都沒有,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甚至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而另外一種將自己的存在依附於擁有什麼(having)之上的人——尤其在這個歌頌物質的時代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一型別的人。許多男人將自己的存在定位於擁有房子、事業、賓士、寶馬、勞力士之上;許多女性也把自己的存在價值依附於擁有幸福家庭、聽話的孩子、愛她又溫柔且事業有成的老公身上。同樣地,我們也看到在這些用“擁有”來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背後,有多少危險和心酸。很多傳統婦女當有一天她們的老公愛上別的女人;當她聽話、功課又好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當她溫暖的家庭突然破碎時,她們在剎那間喪失了自己的存在價值,覺得一切都毀了,生命裡什麼都沒有了,自己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甚至因此自殺的也大有人在。我們也能看到有些男人生意失敗、破產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然後一蹶不振,從此生命頹廢,這些都是我們將自己的存在價值依附於外界,用doing和having代替的一種普遍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幼年時候我們所接觸的無條件的愛太少。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真 愛(3)
我們長大成人後,也毫不知覺地用同樣方法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無法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我是愛你的。我知道你充滿知覺,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也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無論你做什麼決定,也許我們不能瞭解,但是爸爸媽媽一定支援你。”
相對地,那些在充分接受無條件的愛之下長大的孩子又會是如何?西方國家從十九世紀存在主義開始,對人權、民主和對孩子的重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再加上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潛能運動發展的興起,在那個時候有很多父母接受人類潛能的一些新觀念,開始試著去給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現在這些孩子都已經長大。在許多觀光區你會經常碰到這樣的西方年青人,他們大學畢業但不急著找工作,或逼著自己馬上要做些什麼。他們沒有汽車,沒有大房子,沒有錢,也不曾擁有什麼,就只是揹著布包,有時騎著腳踏車,有時步行,到世界各國走一走。沒錢時就到餐廳打工,當英文老師或家教,等存了一點錢,再向下一站邁進繼續旅行。他們在大學畢業以後,可能會花三四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對他們而言,他們並沒有做什麼偉大、有用的事情,或者擁有一些物質金錢的享受,可是,這些受到豐富無條件愛的青年,心中有一個自我價值存在的中心,對認為自己存在有價值的人而言,他們今天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能夠聞到許多味道,能夠活著,能夠存在於這個世界當中,能夠感覺到自己和外面世界的存在,就是生命裡最喜悅的事情。
他們不需要將自己的存在依附於外面的世界,他們的內在是堅定的,外在是柔和的,當他們內在感覺到自己在生氣的時候,無論有一千個、一萬個人告訴他生氣是不對的,他仍確知憤怒依舊存在,他還是生氣的。這樣的人能夠敬重自己的存在和每一個當下存在的事實,遇上他自己沒有覺察到的事實時,只要你能指出來,他也能坦誠而迅速地接受,身心很快地充滿著柔軟與變化。對這樣的人來說,剛強與溫柔是並存的,信念與變化也是同時存在的,這是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無條件的真愛,所以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個存在都曾經被接受、被認同,他們一直都能夠與自己的存在重新接觸,不需要將自己的存在依附於外面的世界,無論外面的環境如何變化,無論社會的潮流發生多麼巨大的變化,他們的心中永遠能夠柔軟地去適應這個社會,因此他們的生命力也是堅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