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為這個商行是夏大老闆的,所以梁國的人看似找到了一箇中立的商人,實際上卻誤打誤撞地撞倒若薇的手裡。
夏叢信當時可以拒絕的,理由甚至光明正大——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賣糧給敵國就是大罪,就算不是‘叛國’也少不了‘資敵’的罪名,商人一般不願意捲進這種政治意圖明顯的交易裡,可他萬萬沒想到,若薇夫人最後竟然點頭答應了,用夏叢信,夏大老闆的名頭簽訂了合約,這是能殺頭的大事,就是打死夏叢信他也不敢往外多說一個字,然後,這麼幾年,糧草外輸其實一直沒有間斷過。
若薇打的是一個長期的戰略計劃,榮盛米行對市面上流通的近乎五分之一的糧草都有影響力,糧食從若薇手下流通,起碼她還對糧食數量心裡有數,能估算出他們的糧草消耗和倉儲。如果信譽足夠好,合作時間一長,甚至在能查到他們確切的戰備糧倉所在。
唯一的缺點,這種方法是此消彼長,而且要確定對方的糧倉所在,就需要雙方彼此的長期合作,需要雙方的彼此十分信任,信任無法估算,就像人心永遠有摸不透一樣,這裡其實暗含變數,就是通常所說的風險。
“我當時也是沒有辦法。”若薇擺著手指頭給羅顥算他們的價碼,“就他們出的這個價格,我告訴你,百分之八十的糧行都會為它鋌而走險的,這一點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裡就論證過……不,你不需要知道《資本論》是什麼書……我是說,如果我不接受,讓其它的糧行接手過去,他們就可以用更高的價碼從農民手裡直接集糧,到時候究竟有多少糧草流向梁國,數量根本無法估算。”
“如果僅僅是這樣,三年的時間,就讓他們足夠信任你們榮盛米行了?”
“不是。”若薇吐了一口氣,現在她要說的是後來的事件。
若薇作為幕後的黑手和當朝的皇后的雙重身份,在相關的幾個交易地點建議羅顥增設關卡之類的小建議不會有人質疑的。而夏大老闆朝中有靠山的傳聞在業內還傳得挺神,所以他只要今兒藉口什麼水旱災害,政府徵捐徵糧、明兒說說風聲緊,過關關卡增設……種種名頭,便能控制著交易的節奏,每次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