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這段歷史是近代人耳熟能詳的,尤其“百日維新”來得快去得快,當時輔佐光緒帝變法的人轉眼間由朝廷重臣變為逆賊,並遭拘捕誅殺,真正令史學家扼腕嘆息。
後世史學家曾以精密系統模擬過“戊戌變法”成功後的情況,一旦新法得以全國範圍推廣,上下一心,勵精圖治,大清王朝將會二次騰飛,出現第二次“康乾盛世”。
在更久遠的歷史上,唐朝曾有兩次興盛時期,一是“貞觀之治”,二是“開元盛世”,使得這個王朝雖然經歷了“安史之亂”和“女帝登基”的沉重打擊,仍然得以久盛不衰,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大時代。
後人看歷史,往往能夠高屋建瓴、抽絲剝繭地去看,將光緒帝所處的“垂簾聽政”時期放在顯微鏡下分析。光緒帝之所以敗,敗於無私無畏;慈禧太后一派之所以勝,勝在心狠手辣。所謂政治傾軋,大抵如此,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有那些敢於打破一切禁忌,消滅一切人類善根的勢力,才能永遠佔據權力中心。
回顧那些歷史,林軒立刻趕到了錐心之痛。
在這一刻,他完全把自己當成了獨囚瀛臺、鬱鬱而終的那個人。當然,野史另有傳聞,皇帝之死,另有隱情,應該是死於銜命而來的刺客之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林軒長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黑人長聲應和。
前兩句詩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蜀相》,後兩句詩則跟“戊戌變法”有直接關係,出自於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少時師從歐陽中鵠,後加入維新派。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康有為曾高度讚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在那段黑暗歷史中,譚嗣同的出現,如同一顆暴力改良、流血變法的火種,為中國大陸點亮了改朝換代的燎原之火。
“我知道你是誰了?”林軒愴然。
“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自己是誰?”黑人飽含期待地說。
兩人四目相對,都從彼此眼中看到了更深的悲涼。
他們都曾經是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人物,命運之錘落下,王臣各自逃命,朝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對於全人類、人類歷史來說,他們永遠都是微不足道的。褒獎者說他們是改革先驅,國人楷模;貶損者說他們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那麼,作為一個人,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心路歷程,全都冷暖自知。
公元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是,變法革新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所以遭到強烈壓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維新派首腦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而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六人被殺。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鬧劇、慘劇中,光緒帝扮演了一個性格複雜的悲情角色,以至於後人只記住了他的被囚,完全忘卻了他在百日維新之前的雄才大略。
林軒清楚地記得戊戌變法之前,光緒帝曾經力主創新,試圖用自強、自立、自省的新面貌來替代之前遺老遺少們把持朝政的局面。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三日,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西花廳問話。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