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加上其結合玄幻、科幻等新鮮元素,其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曾有人提出“掃黃”,其實黃易現在的作品,如《大唐》、《邊荒》已經基本沒有黃色成分,其便是《尋秦記》也只有一兩卷是黃液橫流,往後幾十卷已然“絕色”。黃易利用色情成名,也無可詬非,時下要成名太難,除非裝狗罵人。可是常常有人問黃易寫的還算不算武俠?叫異俠?玄幻武俠?科幻武俠?是劍走偏鋒,還是開天闢地?這個我就無法預測了,或許是一個新品種誕生,或許還是舊瓶裝新酒。畢竟黃易的商業化操作是成功的,其書是暢銷的,模仿他的人很多,書也很好賣,那是事實。
對於現在寫手而言,挑戰這些大師是一個絕世難題。在大師的背後如何走?有人疑惑;有人放棄。有人一如既往;有人最終放棄。有人不忍拋棄傳統;有人喜歡生編胡造。前人的影響無論如何是深入腦海的了,一名寫手從事武俠寫作的時候,能夠完全把他們拋到一邊去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世間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武俠確實也一直在變,但傳統是要吸收的。便是金古梁溫黃等也從來沒有拋卻前人的影子。在新一代寫手中,如滄月、小椴、沈瓔瓔等,都嘗試把玄幻、動漫、電影分鏡等等手法融入到武俠裡面去。這樣的寫法特別容易得到青少年讀者的青睞,然而卻做不到大師們那樣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還不算十分成功。也許這也只是他們一條剛剛開闢出來的新路,如何繼續把路拓寬,卻需要不停地走下去。只能說是走下去,因為現在誰也說不出武俠的真正出路在何方。就像虞政大哥所說的,武俠的出路在哪裡?寫下去,不停寫下去!只有不停地寫,才有新的發現。寫的人多了,好作品多了,武俠的出路也就找到了。我們大成門高手如雲,多一份堅持,多一份信念,會等到武俠的第三次高峰的。是山窮水盡?是柳暗花明?天知曉!一日未蓋棺,一日不可論定。
有人說,過去的武俠小說的很多世界觀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社會、現在的讀者,所以必須加入新的東西。
武俠的發展經過了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是民國時期,武俠小說寫的幾乎都是完人,等武俠寫作的中心轉移到港臺去後,武俠改為寫人,寫人的弱點以及人性。
現在寫武俠,更側重的不是神性,也不是人性,而是將人放在這個大環境中時,人跟環境的互動。他的積極,他的被動。通俗一點,就是不是寫人,也不是寫江湖,而是寫“人在江湖”。
對“俠”的定義也不一樣。當土匪惡霸欺負百姓的時候,鬍匪站出來了,為生民請命,這是俠,為民之俠;當異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時候,郭靖站出來了,代天地立言,這是俠,為國之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的名言,彷彿已經成了定論,但我要寫另一種俠。當面對宿命,面對凌亂的江湖,面對紛擾的不可動搖的環境,俠客,站出來,不僅為了蒼生,不僅為了百姓,而是為了自己,為了人本身,訴說一種人的尊嚴,我就是我,不屈從於任何宿命。這是道家之俠,是為國為民之外的俠。
一些批評說藉著武俠的外衣來“言情”。其實,言情又怎麼了?實在搞不懂為什麼那些男讀者這麼討厭言情。他們認為對情感的強調是對傳統武俠寫法的一大威脅。但是為什麼不能加入新的東西,不能表達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東西?比如我特別關注武俠小說中的女性,而是因為女性這個元素一直就是傳統武俠小說中忽略的東西。很多人有一種偏見,認為武俠,是男性的東西。誠然,如今稱得上大師的武俠作者都是男性,他們筆下的江湖世界,和二十四史中的世界一樣,是一個打下了深刻男性烙印的世界。
希望我們能夠在自己的武俠作品中表達我們自己的東西。
關於玄幻武俠玄幻小說值得學習
現在玄幻和奇幻的武俠小說異軍突起,甚至比傳統武俠作品更能吸引讀者。怎麼看待玄幻武俠作品?會不會覺得它們對傳統武俠小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古人說過“畫鬼容易畫人難”,其實傳統武俠離人性更近,所能表現的東西也豐富許多,玄幻只是一個潮流,潮來潮去,潮流是暫時的,人性才是永恆的。武俠是一個長期的事業,玄幻的壽命,還有待觀察。
不過玄幻崇尚想像力,想像力永遠是最重要的,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傳統武俠也值得向玄幻作品學習,因為傳統武俠同樣崇尚想像力。記得金庸在封筆時就談到自己年紀大了,想像力和激情不如以前了,梁羽生也有類似提法。想像力是沒有限制的,所以武俠的想像力也完全可以向奇幻延伸。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