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1部分

。對陳克建立的根據地的地盤大小,兵力,財力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鄭文傑對陳克的舉動有諸多不解,但是陳克搞出這麼大的地盤,居然還能“籍籍無名”,這麼一件事讓鄭文傑確信,陳克有著極強的控制能力。歷史上佔據了半省之地的造反勢力,哪一個不是轟傳天下的?想讓這種勢力悄無聲息,遠比名動天下要難得多。鄭文傑堅信,能做到這點的陳克的確是有真材實料的。

想說服“革命小組”達成統一的觀點自然是極難,但是私下和陳克達成協議那就容易得多。鄭文傑在別人有動作之前率先向陳克表達了善意,剩下的事情就看陳克怎麼應對。

王思淼為人幹練,這次去安徽見到了陳克,兩人談好了“情報交通線”。現在的情報交通線分為兩路,或者說一路半,起點都是從北京出發,交通員坐火車南下,一路中途下車,走阜陽到鳳臺縣。一路到終點漢陽,然後坐船走水路,順長江而下,進巢湖,然後到合肥。

鄭文傑自己知道以前得罪過陳克,若是腆著臉去陳克那裡只是自討苦吃。而透過“革命小組”收集情報,然後把這情報提供給陳克,鄭文傑與陳克之間的關係就是平等合作。如果陳克以後真的能革命成功,鄭文傑的這份功勞可是極大的。無論如何都能在革命的大潮裡頭自保。

看著眼前“革命小組”的同志們還在為朝政的事情爭論不休,鄭文傑心裡頭暗笑。但是臉上的神色卻是越來越凝重了。

朝廷內正在進行大內鬥的兩派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內部出了這麼一個心懷異志的小集團。鬥爭既然轉入了袁世凱等人熟悉的範疇,袁世凱立刻發動了反擊。

“楊翠喜案”案發後,載振急忙密潛天津,與袁世凱籌商彌合之計,袁當即派部下將楊翠喜接到天津。同時,又施展換人術,讓他人冒領楊翠喜。並操縱天津等地的《大公報》和《順天時報》,煞有介事地登出更正“楊翠喜案”的文章。

等到載灃、孫家鼐派員到天津查訪時,一切都已安排停當。楊翠喜已變成天津鹽商王益孫買的使女,並立有“字據”為證,商會總理王竹林也宣稱,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借給段芝貴去送禮。一樁言之鑿鑿的“公案”居然查無實據。

負責查證此案的載灃少不更事,查究之責主要取決於孫家鼐。孫為老臣集團的重要人物,雖不滿於北洋,但對清廉派也不感興趣,他主要從一己利益出發來考慮這件事。劉體仁的《異辭錄》對他當時的心態有切近地描寫:孫深知“博輿論之歡欣鼓舞固自易易”,但顧慮到:一奕劻是親王,即使開缺,如仍留京,遇年節吉日,仍蒙召見,很有可能“捲土重來”。二即便能打倒奕劻,袁世凱也未必能一塊打倒,如打不倒,被反噬一口,更不合算。三“吾一言一動影響皇上甚巨大”,孫原為帝黨重臣,戊戌時曾受牽連,庚子後方得化解,一慮及此,“戰戰兢兢之不暇,豈敢稍涉疏忽”。在這種心境支配下,5月16日,載灃、孫家鼐以趙啟霖所奏之事“毫無根據”覆奏,慈禧隨即以“任意誣衊”罪將趙啟霖革職。如此一來,“楊翠喜案”隱彰不明。但奕劻父子究競作賊心虛,只得捨車保帥,17日,載振上辭職書,奏請開去農工商部尚書及一切差使,馬上得到批准。

言官本有“風聞言事”的特權,但趙啟霖竟然因彈劾權貴而落職。一時輿論譁然。

莫道前路無知己連鎖反應(三十五)

王思淼是北京黨小組裡頭唯一一個沒有放實缺的,他父親是正兒八經的同治年進士出身。王思淼自幼就在父親的嚴令下讀書,到朝廷廢除科舉,他也僅僅是考上了個秀才。這倒不是王思淼的書讀的比別人差很多,而是因為他不愛練字,清末的科舉已經不怎麼看文章,字寫得好不好是關鍵性因素。為了練字,王思淼從小沒少捱打,在這等高壓之下,王思淼對滿清制度的厭惡之情是根深蒂固。所以科舉不成,王思淼也不願意當官,只是靠著官場的關係做些快進快出的投機買賣。

這些天,隨著朝廷的政局進入了僵持階段,王思淼滿心想著怎麼從這局面裡頭撈到好處。左思右想卻找不到辦法,不得已,他只好拉下臉去找鄭文傑討教。畢竟兩人現在已經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小同盟關係,作為共享情報系統的利益交換,鄭文傑總得給王思淼出謀劃策。

聽完了王思淼的想法,鄭文傑笑著問道:“王兄,你想怎麼撈一把?”

王思淼聽了這話就覺得心裡一陣不高興,若是已經知道該怎麼撈一把,他又何必來找鄭文傑問辦法。鄭文傑這種居高臨下的習慣性態度一直不討人喜歡,宋文傑在大家的眼中是個很愛攬權的人,自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