錕就起來說話:“大總統,臣的看法和段大帥不同。人民黨在河南還有軍隊,我們就算是抄了安陽,人民黨在邯鄲的兵力卻不為所動,而是派遣其他部隊北上。到時候咱們不僅僅包圍不了人民黨,派去安陽的部隊反倒會遭到人民黨的包圍。這太冒險了,臣覺得不如就地固守,等人民黨攻城時消耗大量的兵力,士氣也很低落的時候再動手打。畢竟邯鄲是大城市,吳佩孚將軍也是名將,可不會那麼容易讓人民黨打下邯鄲來的。”
蔣百里看得出,這爭論絕非現在才有的,曹錕反對段祺瑞計劃的時候,段祺瑞雖然臉色難看,卻沒有吃驚的表情。
曹錕卻沒有到此為止,他繼續說道:“若是我軍要用圍魏救趙,那還不如讓陝西的軍隊與江南的軍隊同時發動進攻。人民黨的主力都在河北,距離江南有數千裡的道路。陝西部隊攻打陝縣,只要能夠拿下陝縣就能進攻洛陽。若是能夠得手,人民黨河南的部隊必然去洛陽防禦,在那時候人民黨的兵力沒有河南的支援,再出兵進攻安陽才是萬全之策。其實這兩路里面有一路得手,人民黨只怕就會退兵了。這豈不是比冒大險直接進攻安陽來的好麼?”
聽曹錕說到這裡,吳佩孚幾乎要大怒了,他帶著強烈的嘲笑語氣說道:“遠水不解近渴,若是按照曹將軍的意思,那我們還不如請英國立刻出戰,派軍艦攻打武漢。陳克據說就在武漢,那不比什麼都強。”
這話裡面強烈的嘲諷意味再明白不過,不過曹錕外號“曹三傻子”,對段祺瑞的嘲諷完全沒有惱怒的反應,只見曹錕撓了撓後腦勺,“若是能說動英國人出兵那可是再好不過的事情。若是武漢打起來了,人民黨是定然要撤軍的。”
沒等段祺瑞憤怒的反駁,袁世凱已經忍不住喝道:“夠了!”
段祺瑞是憤憤不平,曹錕則是一臉裝傻充愣,兩人互相別開了臉。
袁世凱也已經沒有心思去教訓兩人了,教訓他們又有何用?當下大敵當前,若是不肯撤了兩人的職務,袁世凱還得依靠這兩人統御各自的部隊。彷彿完全沒看到方才的爭端一樣,袁世凱說道:“既然人民黨已經送上門來,我們就不妨和他們決戰吧。我聽說人民黨在河北的將領叫做柴慶國,以前在山東從咱們北洋手下逃出條性命。現在他手下有30萬人,咱們不妨就看看這柴慶國這次對上咱們北洋軍百萬人,能否還逃出性命來。”
聽袁世凱的意思居然是要出動所有兵力在河北與人民黨決戰,所有部隊指揮官神色都嚴肅起來。這些日子他們也沒有閒著,作戰計劃倒是制定了一個又一個。不過這些計劃都有些問題,那就是其他派系的部隊無一例外的承擔著出力不討好的任務,而本派系的部隊至少在軍事計劃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任務。所以每個派系的頭子都想讓自己的軍事計劃得以透過,而且明確反對別人的軍事計劃。
現在袁世凱看樣子要親自指揮戰爭,所有的軍頭都不再吭聲了。大家可以反對其他督軍,但是大家都不敢去反對袁世凱。
正在此時,王士珍開口了,“出兵之前有件事只怕需要先做。最近河北很多地方糧鋪居然不出售糧食,百姓若是連糧食都買不到,民心定然大亂。所以得有人出來解決此事。”
與會的眾人大概都聽說過此事,見王士珍在這麼重要的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不少人覺得有些意外。王士珍繼續說道:“此事背後只怕牽連的有人,若是其他大員們來辦此事不甚方便。我推薦大總統的二公子袁克文來督辦此事。”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變了臉色。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因為傻乎乎的招人刺殺陳克,被迫出國去了。而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也就順理成章的接替了袁克定的地位。現在王士珍建議袁克文出來督辦此事,倒不算是壞選擇。所有人都會認為袁克文代表的是袁世凱的態度,若是真的想解決市面上的糧食問題,還真的需要袁克文這樣的人才行。
但是袁克文卻是不少人心裡面實實在在的一根小刺。
果然,王士珍接著說道:“二公子出來查這糧食的事情,總得帶人,不妨就讓他帶著模範團來辦此事吧。”
幾乎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更加難看起來,王士珍還真的是“內不避親”!袁克文以及模範團就是北洋諸將心中的那根刺。
北洋新軍當年是袁世凱一手拉起的,而就在袁克定壞了事被逼出國之後,袁世凱卻開始讓他的二兒子袁克文開始編練一支“模範團”新軍。這個倒不是袁世凱突然間異想天開的結果,袁克文一直想模仿德國皇帝的禁衛軍編制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主要是招收貴族以及軍官子弟。德皇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