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出去。”
徐庶斂身施禮,轉身出門。
待徐庶離開,呂布沉聲吩咐道:“派人去函谷關,讓文遠回來,就說某有要事與他商量。”(未完待續)
………【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
對於徐庶自告奮勇的出使,王羽報以勝固欣然敗亦喜的心態。
相對於自己一方,袁紹與曹操的聯盟更加穩固,而且是背靠背的內線作戰,但從戰略佈局上,已經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
袁術陷入困境,指望不上;徐州內部反對聲浪頗大,泰山之戰過去了這麼久,居然連個使者都沒派過來,陶謙顯然已是焦頭爛額;公孫瓚看似兵強馬壯,但也就是看似而已,歷史上的公孫瓚,最終是被袁紹滅了的。
關於袁、公孫之戰,史家總結的原因很多,國力說、用人說、謀略所,但依照王羽的觀點,公孫瓚先天不足,這一仗還沒開始,就註定他要輸。
袁紹的戰略態勢很好,南面的威脅都被曹操擋住了;河內的張楊是他的附屬勢力,也就是黑山軍能給他找點麻煩,他可以集結冀州大部分的力量,對抗來自幽州的威脅。
反觀公孫瓚,內部他與劉虞不合,後者還是他名義上的上司,此外,他的側後同樣暴露在敵人面前。
北方的鮮卑和東邊的烏丸都和他仇深似海,就算沒有這些仇恨,這些遊牧民族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南下中原,燒殺yin掠的機會。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公孫瓚的強勢只能是表面的。與冀州的戰爭,他即便打勝了一兩仗,也沒有時間和力量擴大戰果,萬一輸了,更是兵敗如山倒。
所以,王羽許可了徐庶的請命。
若能將呂布拉進同盟,讓他從背後插曹操一刀,切斷曹操和袁紹的聯絡,對整體的態勢自然是大大有利。
讓袁術早點從荊州抽身同樣是件好事,保全了實力的袁術,能在豫州給袁、曹聯盟製造更大的壓力。
當然,以那二位的脾氣,目標很難達成。王羽也沒把希望寄託在這上面,他習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種合縱連橫的借勢方式,只能是淺嘗輒止。
徐庶的最終目的地是鹿門山,一方面傳達泰山書院成立的訊息,同時邀請荊襄名士們前往觀禮,順便將他的老孃接到青州來。
最後那條是王羽叮囑的,使得徐孝子感動之餘,王羽自己也鬆了口氣,徐庶在軍中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重要,他可不想重蹈劉備的錯誤,讓心腹的家人落於敵人之手,進退兩難。
對王羽的北攻西守,舍弱擊強的戰略規劃,田豐倒是有些異議。
他認為公孫瓚實力很強,就算最終不敵,也能牽制袁紹幾年時間,青州應該趁著這個空當,席捲兗州,與袁術、陶謙一道,將實力較弱的曹操徹底擊潰才對。
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還能借著關中生變的機會,將天子迎到泰山來,這樣一來,大義之名就徹底掌控在手中了。
賈詡則傾向於王羽的意見,他是從人心的角度上做的考量。
袁術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兗州戰事要是打成膠著狀態倒還罷了,若是一帆風順的趕走了曹操,這位袁將軍肯定是要抽後腿,甚至直接翻臉的。到時候,兗州戰事就真應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老話了。
此外,陶謙雖然是個厚道長者,但徐州的地方勢力太強,由地方勢力主導的諸侯勢力都有一個特點,即:守土強韌,擴張乏力。
這也很容易理解,地方勢力更在意的是保全現有的利益,對擴張這種風險很大的行動完全沒興趣。一旦擴張失敗,被敵人反撲,家業就難以得到保全;就算一切順利,也會有新勢力加入,或者新勢力藉著戰功崛起,一樣會分薄他們手中的權力。
因此,徐州內部的反對聲浪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未必是純粹針對王羽的,更多的應該是對陶謙加入聯盟,想將徐州捲入中原大戰的決策的抗議。有這些地方勢力拖後腿,徐州的助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說不定會起到反效果也說不定。
情報顯示,在泰山大戰前夕,琅琊的泰山賊一度離開了老巢開陽,沿著武水,直趨費國,顯然有意趁亂將泰山郡南部的幾個縣城攬入懷中。
呂布加入聯盟的可能性也相當低,聯盟之中,也只有公孫瓚是個靠得住的盟友了,如果任其孤軍作戰,不予救援,等到袁紹壓制住幽州,就輪到青州孤軍奮戰了。
與其捲入不知何時才能有結果的中原亂戰,還不如和公孫瓚一起壓制袁紹,實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