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一個學生。而且自己的衣缽也有了繼承。還有什麼好牽掛?
盧師的確老了……只看那滿頭的華髮,略顯佝僂地身體……董俷真不願意答應。
可是看著盧師那一臉地期盼,董俷也無法開口拒絕。
千叮嚀,萬囑咐之後。盧植帶著學生郝昭,在二百技擊士地陪同下,隨著選鋒軍踏上了前往朔方的行程。而在盧植出發的時候,他另一個學生賀齊。接掌了乞活軍的帥印。
徐晃在朔方,如今是一方土皇帝。
不過在盧植抵達宣佈了朔方大都督府的命令之後,卻心甘情願的交出了手中兵權。
他可以不尊重任何人,但是卻無法不尊重盧植。
盧植的威望,由此就足以看出端倪。朔方如今有人口七十萬,其中漢人和胡人地比例,已經到了四比六,隱約已經達到了持平。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乞伏氏人完全融入了漢民的生活之中。同時隨著人的力量縮小,徐晃展開了對人的鎮壓。
蠻奴二字之中,又增添了一個人。
隨著徐晃對朔方的控制力越發的強大。人在朔方的勢力,也漸漸地在消失。
願意歸化地人,可以繼續生活。凡不服從的人,徐晃同樣不會表示出半分軟弱。
解煩軍如今,有人馬五萬。
這還不包括在各地行屯田的屯田軍,兵力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之多。
盧植地第二步行動,就是寫了兩封書信。
一封是寫給上郡的豪族,另一封則是寫給了在受降城的張遼。
給張遼的信中,言語非常簡練:西域有天子氣,新帝當出,漢室當興……我對文遠你不是很瞭解。但是從你願意這麼多年鎮守受降城,牽制蠻奴的行為來看,你是個有情有義,分得出輕重的好男兒。如今,武功侯需要你的幫助,請來幫我吧。
這封信,若是換一個人寫,張遼會毫不猶豫的撕掉。
可是寫這封信的人是盧植,張遼就不得不去認認真真的考慮。
要說起來,他張遼也是武將出身,世代居住於雁門郡,抵禦蠻奴異族,捍衛漢室江山。
丁原在的時候,他的品序可是遠高於呂布。
後來丁原死了之後,張遼一起投靠了董卓,不過很顯然,他所受到的重視,遠不如呂布那般的耀眼奪目。不過這沒什麼,能夠隨呂布抗擊蠻奴,打擊異族,足夠了!
可是……
張遼對呂布可以說是非常的瞭解。
這並不是一個有情義的人!至少從呂布在幽州立足之後,竟沒有和他聯絡過一次。
不管是什麼原因?
對張遼而言,這是不可原諒的事情。
當初他駐守受降城,手下不過三千人而已。這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