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車的圖片和模型,可倒是常常聽說別人送給他的生日和聖誕禮物是各種新式工具。可見吉姆好車,不光為看,更為動手。也許正是這種好動手的精神,讓吉姆能保持青春常在。現年近六十的吉姆,仍舊有著一種超人的敏捷。
吉姆是個很會享受做事過程而不盲目追求結果的人。我以為,人生在世,能夠像吉姆這樣,用心地去喜愛、欣賞、品位和享受做事中的點點滴滴,從而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實在也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3牧師引路信奉基督
那年的冬天,我仍住在美國南方的孟菲斯城裡。二月的孟菲斯城的夜晚,有著一種乾淨利索的清冷。寒風吻過的地面,在夜空中更加潔白如洗。
那是一個週五的晚上,我特意在青綠色毛線衣外加了件黑色的長呢子大衣,在嘯嘯的寒風中,默默地向華人恩殿堂走去,為的是參加週五晚上的聖經學習。教堂裡自然是另一番景象,莊嚴、華麗、燈火通明。熟悉的人,彼此寒暄問暖。不熟悉的人,也是笑臉相迎。一種神聖的溫暖緩緩地衝淡了外面世界帶來的那種刻骨銘心的寒冷,我的心也漸漸地甦醒了一些。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四、良師益友(8)
我靜靜地在最後排坐下,仔仔細細地打量著這陌生又熟悉的一切,心裡有著一種淡淡的惆悵。這是我在美國居住的十五年中,第幾次來教堂了?我低頭默想著,卻好像怎麼也想不起來。過去的一切像是被悄悄的剪斷了,想接,也不知怎樣接起來似的。或許每一次來教堂,每一次走向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一次,又是和一個朋友相約而來,那麼下一次呢?還來嗎?我不能給自己一個十分肯定的回答。我悄悄地抬眼看看講臺上的吳牧師,想從他那裡找到一個答案。
我之所以沒有答案,是因為我本來也不是一個基督徒。對於耶穌基督都沒什麼興趣,基本是那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狀態。
那一次的聖經學習,到底學了什麼,之後又作了哪些討論?我全都記不清了。但,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查經之後,我和吳牧師的一段單獨對話,今天回味起來,仍歷歷在目。
先是吳牧師問我什麼時候來的美國,家鄉在哪裡之類的問題。我便說了一些我自己,我出生在北京,我的成長史是以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運動”點綴而成的。按照先入為主的定律,我應該算一個唯物主義者。並非是我要強力地維護某一種思想和信念,而是在固有的思想基礎上,再去接受一種全新的東西,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吳牧師很真誠地望著我說,他很明白和理解我。但他又說,他對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我既然有機會來到美國,既然有機會接觸到一種新的宗教思想,即使是很唯心的東西,也可以試著瞭解一下,最起碼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我細細地品味著他的話,認為也有一定的道理,便答應了下次再來。沒想到,自此以後,我卻從未間斷過來聽吳牧師講道,直到我正式受洗,皈依基督。
現在,再默默地回首,慢慢地追尋著我走過來的每一個腳印,靜靜地想來,我當時走上這條路,是有著許許多多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吳牧師對神的無限崇拜和虔誠,以及他那堅忍不拔地、一心一意地追求和傳播聖經思想的精神深深地感動和激勵了我。
吳牧師,六十出頭,人長得高大挺拔,灰白的頭髮總是梳理得整整齊齊。一副素色眼鏡的後面,有著一雙知識淵博、又虛懷若谷的眼睛。吳牧師講話時,經常是不笑的;而笑的時候,又很少講話。換句話說,就是吳牧師在臺上講道時,他的臉總是莊嚴得無以復加;如果有人在臺上作見證時,人們又可以在觀眾席間,找到一個含笑不語的老先生。所以,吳牧師自始至終給我的印象就是既嚴格又溫和,既可當嚴師,又可扮良母的人。
吳佩賢牧師的原籍是東北,是天下最實在、最老實的那種人。1949年前夕,他隨家人先到臺灣,後又到美國定居。吳牧師受洗歸於主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他便有志將終生奉獻給主,一生一世做主的忠實僕人。
吳牧師在美國讀完大學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立即進入神學院學習。但這一點,並不能改變吳牧師傳道的初衷。
當時,他腦子裡反覆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將散在美國的中國人集中起來,向他們傳播神的愛和神的道呢?
為了能接觸到更多的中國人,吳牧師最終決定開一家雜貨店。中國雜貨店無論大小,在美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