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系統。
另外一個開路先鋒是維普羅(西印度蔬菜加工公司的簡稱)。這家公司原來是生產食用油的,創立於1945年,創始人是現任總裁阿齊姆?普雷姆吉的父親。1966年他父親過世後,他放棄在斯坦福大學的學業,回家接管了公司,如今他已是印度最富有的人。不過,公司賺的錢雖然不少,普雷姆吉卻感覺毫無意義。因此,IBM被攆走之後,他便帶著維普羅一頭紮了進來,研發替代性計算機以及電子製表軟體和文書處理軟體包。
沒過多久,7名來自孟買的年輕程式設計員就開始琢磨,想成立一家能夠與世界上頂尖軟體公司抗衡的印度公司。在納拉亞納?穆爾蒂和南丹?M?奈爾卡尼的領導下,他們把自己的積蓄湊到一起,以區區250美元在1981年創立了印孚瑟斯公司。穆爾蒂後來解釋說,“打從創業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把目標鎖定到國外。當時印度真的沒有軟體市場可言。我們創立公司這些人都有在國外工作或學習的經歷,也因此而認識到整個公司該朝哪裡發展。我們心裡說,要想在尖端科技領域有所發展,就得具有全球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面向國外。”
穆爾蒂認為,在打入美國和其他國外市場方面,印度具有這麼幾項優勢:首先是有為數眾多的專業人士,他們會說英語、受過教育、而且工資水平不高。其次是與美國相隔12個時區的地理位置,這一點使他們得以跟美國的企業結合在一起,一天工作24小時。穆爾蒂說,“我們的想法是,一天24小時為客戶提供質高價廉的服務,怎麼可能會失敗呢?”
大概也是在這個時期,拉朱?拉馬林阿認為,印度個人電腦的時代已經來臨,於是便著手籌劃建立零售連鎖店,從此便有了薩蒂揚計算機服務公司。最近,拉馬林阿解釋說,連鎖店的設立就像是一種自然延伸(他父親以農業起家,後來將一片葡萄園變成了一家房地產集團。) 事後證明,這一想法的確很有遠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特許統治”的終結(1)
1984年發生的兩件大事,戲劇性地將印度這一產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一件是拉吉夫?甘地當了印度總理,另一件是馬克?謝波德迫使得州儀器在印度投資。拉吉夫是在他母親英迪拉?甘地總理遇刺身亡之後當選的。他先前是印度航空公司的一名飛行員,這一經歷不僅給了他四處旅行的機會,更將他打造成了一個熱衷於技術的人。當上總理之後,他立即放寬了對軟體和計算機產業的限制。據穆爾蒂說,計算機產業在發展初期面臨巨大困難:“我們經常要花上大概一兩年的時間,往德里跑上50個來回,才能進口一臺價值1500美元的計算機。”過去,由於受印度人所謂的“特許統治”制度的限制,即便是普通的交易也得有許可證或蓋章批准。穆爾蒂解釋說,“特許法令帶來的限制以及相關政策對企業造成的不便,根本無法言傳,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不過,所有這一切都被拉吉夫和他那幫“電腦小夥子”們當做改革目標了。
拉吉夫政府制定的目標是,到20世紀90年代,要讓印度的軟體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和韓國硬體的水平。他的策略是先大量生產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然後再在價值鏈上逐步爬升。在這個關鍵時刻,得州儀器率先在班加羅爾設立了軟體開發機構。一開始,他們只是做一些相對簡單的軟體應用支援工作。為了便於跟達拉斯的總部聯絡,得州儀器提出申請,要求架設一個地面站,用於接受衛星資料。儘管實行了新政策,地面站前後也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投入執行,其間還創造性地繞過了二十五條相關的政府法規。但最後得州儀器終於證明,海外軟體支援的做法大有可為,從而引發了對印度軟體和資訊科技潛力的興趣。拉馬林阿放棄了他的計算機零售店,將薩蒂揚變成了一家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公司。與此同時,維普羅、印孚瑟斯、塔塔諮詢也都開始擴充套件各自的業務。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方面的活動使印度從軟體業獲得的收益提高了3倍,從約4000萬美元上升到了億美元,其中將近一半來自出口產品,從而也為後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請人來到轉出去
自從1995年美國放寬移民限制以來,前往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很多都留在美國找了工作。儘管他們僅佔美國移民總數的3%…4%,但在擁有專業能力和技術的移民人口中卻佔了20%還多。在美國生物科技、軟體和電子業領域,許多印度人成了科學家、公司主管和企業家。正如穆爾蒂當年所料,當印度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公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