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2部分

人投效,五十兩銀子對他們來說只是稍稍有些牙痛,甚至可能只是請幾次名妓打打茶圍便要花掉的錢。而有了眼鏡,他們原本昏花的目光又變得光明起來。

張溥微微一笑:“此乃會安眼鏡所特製,吾友萬時華所贈。”

“那位文章憎命達的萬時華?倒是有些時日未曾聽說過他了,他不是在江‘西麼?”

田常對萬時華的名字不陌生,田府交遊廣闊。有不少讀書人投靠於其下。張溥笑著搖了搖頭:“早就不在了,崇禎九年時,他為方密之所薦,去了南海伯處。”

“哦……”田常目光閃動了一下:“天如與南海伯相熟?”

“還算熟悉……咦?”

張溥還沒有答完,就驚咦了一聲。因為他遠遠地看到一個人影比較熟悉,看起來,似乎就是俞國振!

在張溥想來,俞國振既封為伯爵。就不該離開他的封地會安,最多也只能到到欽‘州。唯有如此,才符合朝廷儀制,但現在俞國振卻出現在茫茫的大海之上,莫非他又到哪兒攪事了?

那邊俞國振放下望遠鏡,也有些驚訝:“張天如怎麼會在蓬萊號上?”

跟著俞國振的是茅元儀。另外還有俞大海,這二人都不熟悉張溥,特別是俞大海,根本對這個人沒有印象,倒是茅元儀問了一句:“復社的那個張天如?”

“正是他。”

“想來是去欽‘州看熱鬧的,這一年來,到欽‘州看的人可不少。”茅元儀笑道:“南海伯自己或許不覺得,可是在旁人眼裡,咱們新襄……”

與大半年前初投新襄時不同。現在的茅元儀已經打磨出來,不再想著一步登天,在新襄主導軍務,而是老老實實給俞國振提供參謀。在他擺正心態之後,他對於新襄的接受程度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到現在,才是十個月時間,他已經能夠很習慣地稱撥出“咱們新襄”來了。

俞國振啞然一笑,然後緩緩道:“安民先生是不瞭解這位張天如先生……安民先生記得我在《新襄學術》上的文章《從屁股到腦袋》麼?”…;

提到這篇文章。茅元儀忍不住大笑起來:“伯爺此文。說實話,屬下覺得太過刻薄。非寬仁之道。”

“非刻薄不足以動人啊……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譁眾取寵。”

《新襄學術》乃是一部只在新襄、會安、羿城和新杭發行的雜誌,其面向對向,乃是新襄越來越多的文人——知識者。這些人的來源主要有二,一是新襄自己培養出來的,比如說,象蔣佑中這樣完全是俞國振一手教出來的;二是投入新襄體系的舊文人,象宋應星、茅元儀、章篪等。其中舊文人多一些,新文人數量與之相比較少,因此如何改造舊文人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俞國振希望招納部分開明的舊文人參與新襄的建設,這樣能節約大量的時間,但在這同時,他也對這些舊文人保持著巨大的警惕,他是要來改造舊文人,而不是讓自己的學生被舊文人改造。

因此,便有了《新襄學術》和文人去生產戰鬥第一線的號召。

崇禎十一年元月,《新襄學術》創刊號發行,這完全由白話文寫出的文字,第一篇就是《文人的職責是什麼》,這篇文章中,俞國振從先秦時論起,指出華夏文人對華夏文明的意義,其中免不了褒揚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與興辦私學的教學實踐,將文化從貴族世裔的專利解放出來,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學習文化。但俞國振緊接著就認為,孔子對於文化的解放還不夠徹底,而後世文人則不敢在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這就使得後世文人被困在他的圈子裡,對於文人的天職無法進行根本的認識。

最接近於突破的人是張載,他說的文人的職責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他的認識還是有所偏差,仍然將文人從“生民”中獨立出來甚至凌駕於生民之上。

俞國振在這文中很明確地指定:文人乃出自百姓,是百姓一員,文人所為天地、為生民、為往世、為太平,說來說去都是一個,為百姓!

文人的職責就是為百姓服務為百姓公僕,若非如此,便是偏離了正道,便是將文化變成只供少數人狎玩的妓‘女。

此文一出,頓時在新襄舊文人中掀起軒然大波,長期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到了俞國振文中。讀書人卻是要為萬般下品服務的公僕,這豈不是乾坤倒置?

一場大爭論便在新襄展開,不過蔣佑中等新文人沒有參與,倒是舊文人首先分裂。有些覺得被羞辱了的讀書人甚至公開駁斥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