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銀耳筒。許多婦女還喜歡用藤篾編成藤圈,塗上紅漆和黑漆,圍在腰部。景頗族婦女大多都穿羊毛線織成的筒裙,筒裙多為黑底,少數是紅底,裙子上用紅、綠、黃、藍、紫線織出絢麗的圖案。景頗族筒裙圖案取材廣泛,素材來源於大自然和現實生活,圖案可分為瓜果種子、草木花卉、飛禽走獸三大類,最常見的圖案有老虎腳爪、竹橋花、貓腳印、南瓜藤、蝗蟲牙齒、毛蟲腳、生薑花等。
筒裙由三塊布拼成,圍在腰上的一面是黑線織的,一般不能倒過來圍,其他兩面都有花紋。筒裙一般呈長方形,長寬各5尺多,披在身上可以禦寒,還可以當被子蓋。景頗族姑娘通常喜歡在短衣下襬和筒裙銜接處系一條顏色豔麗的紅腰帶,年紀大一點的婦女則喜歡戴“護腿”。“護腿”是套在腿上作為禦寒或裝飾用的布套子,婦女們為了美觀好看,還在布套子上繡滿各種花紋。
五、景頗族勒絨
勒絨是景頗族的樂器之一,在篳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也是一種管身較長的氣鳴樂器。它用竹管做成,由主管、送氣管和吹嘴三部分組成。主管又稱發音管,由兩截竹管套接而成,管長1米左右,其正面開有4個孔,背面開有1個孔。正面的孔開在下截管上,孔距不等,背面的孔開在上截管上。送氣管管長50厘米左右,綁在主管的頂端,且兩端留有竹節,管上端近竹節處開有1個小孔,氣流透過這個孔發音。送氣管上端的竹節處插有一根3—6厘米長的細金竹管,那就是吹嘴。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九章 景頗族文化(4)
演奏勒絨的姿式很優美,一般都是把它的頂端扛在肩上,如果習慣使用左手,那麼左手拇指按背後的泛音孔,食指、無名指按第一、第二孔,右手食指、無名指按第三、第四孔。如果習慣使用右手,演奏的手法則正好相反。演奏勒絨時,氣息較難控制。它主要有弱吹、平吹、超吹三種方法,弱吹音色渾厚,平吹音色柔美,超吹音色明亮。勒絨的音域很寬,低音部分深沉柔和,高音部分明快,所以吹奏起來不僅聲音很好聽,而且富有表現力。歡樂時,吹出的聲音十分優雅動聽;吹奏悲傷的曲調時,則顯得氣氛很淒涼。演奏勒絨的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多在室內或平靜的室外吹奏,如果風吹進了發音孔,就會影響它的音調。
因為勒絨適於獨奏,所以景頗族的男青年常在戀愛時吹奏它。所奏樂曲大多為景頗族民歌曲調,常見的曲目有《情歌調》、《敘事歌調》、《山歌調》、《勒絨調》、《玩耍調》等。
六、風情萬種的“目腦縱歌”
風情萬種的“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其漢語意思是“大夥一起跳舞”,一般在農曆的正月十五日舉行,為期4—5天。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流傳著三種傳說。一種傳說是:鳥兒從太陽神那裡學會了目腦舞,人類又從鳥兒那裡學會了跳目腦舞。另一種傳說是:景頗人的創世人寧貫瓦的父母對他說:“我倆死後,你要舉行目腦喪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成大地,你也才能變成人。”於是,寧貫瓦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太陽國學跳目腦。在太陽國裡,人們推選孔雀為目腦舞的領舞人。孔雀不負眾望,悉心教會每個來學跳舞的人。寧貫瓦學會跳舞后,就在人間組織了目腦舞會,並劃定喜瑪拉雅山腳為舞場。而且他還把目腦舞的動作刻在目腦柱上,規定領舞的人要戴上孔雀羽帽。此後,目腦就誕生了,並世代相傳。最後一個傳說是:在遠古時期,景頗族族居住在一個很好的地方,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天,一個吃人的魔王來到這裡,他專吃小孩,並常常施法術呼風喚雨,淹沒農田和村莊。這時,一個叫雷盼的景頗族男子,帶領人們進行反抗,終於殺死了魔王。為此,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歌舞。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除魔的勝利,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並把歌舞活動叫做“目腦”。
目腦縱歌要在大廣場或草坪上舉行,人們先在場子中央豎起4根色彩斑斕、高約20米、用慄木做成的目腦柱,柱子上繪著精美的圖案(圖案由4個三角形,以及蕨菜花紋等組成)。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放著兩把銀光閃閃的長刀,象徵著景頗族驍勇強悍、堅強剛毅的性格。目腦柱兩側有兩塊高8米的木板,上面繪著象徵子孫昌盛吉祥的圖案。目腦柱前還搭建有兩個高臺,據說從此可以望到喜瑪拉雅山。高臺周圍立著一些木樁,樁上掛著八面大鑼、大鼓和其他樂器。廣場的四周用竹籬笆圍起,目的是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擾。
到了目腦節,村村寨寨的景頗人都會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