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後對於彌陀的願行,才能肯真實的體會,決志求生淨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象,一想就錯了。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5)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戴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做無明業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係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①。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相。世間人不瞭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裡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迴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 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文第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是現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本經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就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後,當然它也沒有滅。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不減,能力不滅,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著在假相上,對於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於是墮落到生死輪迴。凡夫著有,無量劫來內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本經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如實而說。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經、《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瞭解經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①

“不垢不淨”,染著曰垢,離開汙染謂之淨,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淨。這是佛對於執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淨。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於產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教菩薩對於現象很認真執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這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並無增減、垢淨、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6)

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

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