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軍火生產雖然大大落後於德國,但增長速度很快,到下一年——德國經濟自由發展的最後一年——竟已略佔優勢。在斯大林格勒之戰和北非戰役中兩次失利的震撼以及施佩爾執掌經濟部,使1943年的德國軍火生產急劇增長;日本的軍火生產也翻了一番多。儘管如此,英蘇在這兩年中增加的武器生產費用仍與軸心國基本相等(1941—1943財政年度英蘇增長100億美元,軸心國增長98億美元),並在軍火總產量方面遙遙領先。但是,美國的變化最驚人。1941—1943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增長了8倍以上。這就是說,1943年同盟國的軍火總產量已是敵方的3倍。於是,人們終於認識到,從戰爭一開始,雙方的“戰爭潛力”和國民收入就很不平衡。不管德軍在東線和西線的反攻中運用多麼巧妙的戰術,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最終都將被佔絕對優勢的盟軍的火力所壓倒。到1945年,數千架英美轟炸機每天都去轟炸德國,紅軍的幾百個師已做好進攻柏林和維也納的準備。這一切從不同角度說明了這樣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規模聯盟戰爭中,財力最雄厚的國家將獲得最後勝利。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也是如此。現在人們都很清楚,1945年原子彈的使用標誌著世界軍事史上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意味著大國間使用原子武器的戰爭一旦爆發,人類能否繼續生存下去將成為問題。但在1945年的作戰中,這只是美國用於迫使日本投降的一系列軍事手段之一。美國成功的潛艇戰使日本受到了飢餓的威脅,蜂擁而至的B…29轟炸機將無數日本城鎮夷為平地(1945年3月9日對東京的“火攻”大約造成了萬人的傷亡,摧毀了萬座建築物),美國及其盟國還計劃大規模入侵日本本土。儘管有某些不同意見,美國政府最終還是作出了投放原子彈的決定。其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希望減少盟軍士兵的傷亡,向斯大林發出警告,以及證明實施耗資巨大的原子彈工程是正確的。這些理由是否成立,直到今天仍有爭議。不過,這裡要說明的問題是,當時只有美國擁有如此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手段,能在打兩場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同時,還投入大量科學家、原料和資金(約20億美元)去發展一種效能未卜的新武器。廣島遭受劫難與柏林落於紅軍之手,不僅象徵著又一場戰爭的結束,而且還標誌著世界事務中一種新秩序的開始。
二 新的戰略態勢
早在戰爭還在激烈進行時,美國的軍事計劃人員就已經勾畫出了新秩序的輪廓。一份政策性的檔案這樣寫道:
反對我們目前敵人的戰爭勝利結束後,我們將發現有關國家的軍事力量的消長將發生意義極為深遠的變化。其意義之深遠,在羅馬陷落後的1500年中,沒有什麼可與之比擬。擊敗日本後,只有美國和蘇聯堪稱第一軍事強國;其原因均歸結於它們的地理位置、遼闊的幅員和巨大的軍火生產潛力。
歷史學家們可能會吹毛求疵地對認為在過去1500年中沒有任何事件具有可與之相比較的性質一說提出異議。但情況已日趨明朗:戰後的世界力量對比將完全不同於戰前。法國和義大利這兩個昔日的大國,已黯然失色;德國、日本稱霸歐洲和遠東太平洋的企圖正在煙消雲散;英國儘管有丘吉爾,但也正在衰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人經常預測的兩極世界終於到來了。至於國際秩序,用德·波特的話說,現在已從“一個體系過渡到另一個體系”。只有美國和蘇聯與其外表一致,可謂世界的兩極;而在這兩個“超級大國”中,美國則享有巨大的優勢。
由於世界絕大部分地區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搞得精疲力竭,或仍為“不發達的殖民地”,1945年美國實力之強,猶如1815年的英國,只能用“非同一般”一詞來形容。此外,其實力從絕對意義上說,也是史無前例的。由於戰爭開支的巨大刺激,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若以1938年的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從1939年的886億美元增至1945年的1 350億美元;若以目前的美元價格計算,則增至2 200億美元。“新政”也未能消滅的“經濟蕭條”,在戰爭中被徹底根除;未能充分使用的資源和人力都得到了適當的利用。“在戰爭期間,美國工廠的規模擴大了近50%;產品產量增長了50%以上。”1940—1944年間,美國工業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每年增長率超過了15%。這是空前絕後的。雖然這一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戰時軍用物資生產所引起的(軍用物資在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39年的2%,劇增至1943年的40%),但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