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保護國,但以獲得法屬剛果一部分面積多達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作為補償。危機雖告結束,但危機卻加劇了法、德的對抗,更加強了英、法結盟。
但在伯恩哈德?馮?皮洛夫和皇帝威廉二世看來,這次危機在充份展現了德國的力量,同時德國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一塊麵積龐大的非洲殖民地,但是同樣也使德國清醒地認識到,在英法兩國挾制下,以武力在海外開疆拓土,暫時還沒有德國的“用武之地”。
而在危機之後,德國國內一些自由主義政治家,開始醞釀一種新的制度設計,在規避戰爭的孤立主義危途中尋求德國個性的“世界政治新模式”——既安全可靠,能有效地規避戰爭,又有利於在世界舞臺上傳播德國文化,進行無硝煙的“道義征服”。
也正因如此,德國才開中調整自己的外交佈署,而對待中國的態度,同樣也是這種調整中的一個立足點。
此時在總理府內,面對著來自中國的這份厚厚的機密電報,伯恩哈德?馮?皮洛夫保持了長時間的沉默,準確的來說,是電報中的內容完完全全的讓他整個人在長時間內都處於震驚狀態。
“預計儲量2。5億至3。5億噸鈉硝石,礦石品位平均為7區域性最高為全礦區平均為天,這比翰伯石與聖羅拉硝石礦產儲量還要多,總理閣下,我們必須要得到這座硝石礦。”
外交大臣亞哥夫在放下手中的這個檔案的時候,幾乎是用顫抖的聲音喊出了這句話,儘管身為外交大臣,但是亞哥夫還是明白這座硝石礦對於德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的百年之中,歐洲人口急劇增長,而土地的肥力業已耗盡,不進行土壤改良,糧食生產就不可能以同等的比例增長。英國人透過化驗,發現海鳥糞具有肥料的效能。從1840年起,秘魯沿海的海鳥糞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