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空寂,似乎無人駐守。明火執仗士卒,大略有百餘人,又似乎是兩方士卒對持。只是夜色迷濛,大河寬闊,尚不能斷定。”
斥候回稟道。
皇甫岑點點頭,回頭道:“還要麻煩子魚,與我一起勘查南岸情勢。”
因幾日未睡,已有向熊貓眼方向發展的華歆,強忍住睏意,應和皇甫岑:“軍事要緊!”
跨馬行至黃河岸邊,眺望南岸。
數十跟火把照耀之下,南岸眾人身影模糊,難以辨認。但是還是可以依稀分辨出,南岸似乎兩方臨河對峙,一方身著漢帝國制式輕甲,為大漢標準地方戍卒;一方凌亂的披帶各種鎧甲,一眼可以看出這些人,不過是匆匆被武裝起來,平素並非士卒。
隱隱約約中,皇甫岑似乎在戰馬之間,還看見一位幼童,一位少年被眾人簇擁。
心神一動,皇甫岑回憶起後世歷史記載中一個熟悉記載。
侯非侯,王非王,千騎萬乘走北邙。
歷史記載:張讓、段珪將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夜至小平津,為尚書鄭泰所追。
“莫非眼前這一幕,便是張讓投河之時?”皇甫岑又遙遙望向小平津,渡口空空如是,也難怪張讓夜至小平津,竟不能渡河逃難。小平津渡口空空?皇甫岑眼睛猛的一亮,大聲吩咐道:“傳令,全體步騎停止駐紮,速去搜尋岸邊大小船隻。天明之前,務必強渡黃河,入據小平津。”
小平津為洛陽門戶,一旦佔據小平津,可以說,皇甫岑已經半支腳跨進洛陽。
既然已經定下爭霸的雄心,皇甫岑便不想多被事情羈絆,就一心一意的為眼前事而謀劃,坐觀小平津,俯視董卓如何與士人發生衝突,然後士人又是如何毀掉董卓的耐心,讓董卓摧毀整個洛陽士族。只有在洛陽京畿士人徹底失去反抗能力之時,才是他皇甫岑坐收漁人之利,最後收官之時!
但這天子,到底迎不迎呢?
………【第十二章 段珪之烈】………
黃河南岸。
本已萌發死志的張讓,突然見到北岸又趕來的皇甫岑援兵,活命之心又起。雖然十常侍與皇甫岑不合,但張讓也知曉皇甫岑同這些士人的關係更不好。更何況皇甫岑還曾是鴻都門生,當年段熲力主發兵救援他皇甫岑,他也曾反對趙忠如此行事的。這些,皇甫岑也是知曉的。所以張讓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夠落入皇甫岑的手中,還是有活命的機會。當然落入面前這些士人手中,就另當別論了!
閔貢遙遙望了望,大河北岸一溜溜火炬,一時不知所措,只好向鄭泰問道:“鄭尚書,北岸突來近千數兵卒,意圖不明。如今之計,怎麼辦?”
鄭泰大略觀望一下局勢,嘆聲道:“小平津為洛陽門戶所在,不能輕棄。你先把他們帶回,我率兵卒扼守小平津,擋住來兵。”
“諾!”
閔貢低頭答道。
說話間,鄭泰又瞧見原本準備自殺的張讓,此刻卻在左右打量形勢,大喝道:“張讓。適才所言,未過片刻,便拋到腦後?你還欲心懷饒幸,妄圖扭轉天道麼?”
張讓伸手將天子劉辨拉到懷中,反駁道:“洛陽內亂,我曹之輩,死傷千餘。今日將死之前,鄭尚書可否與我論論,宮中千數人,又有幾人有罪,該不該被袁氏盡數斬殺?”張讓將天子劉辨拉到身邊,這是試圖以天子之尊,脅迫鄭泰。如若鄭泰不顧天子劉辨安全,強行斬殺張讓,必將遭受朝廷諸公諷議,言鄭泰貪求大功,卻罔顧天子安危。
張讓不言自殺,卻欲與鄭泰議論袁紹該不該誅盡宦官,這是試圖延緩時間,等待變數。
張讓初始言自殺,那是因為走投無路。
張讓此時,就好比溺水之人;大河北岸的皇甫岑援兵,卻似水中稻草。落難之人,皆知水中稻草難救溺水之人,但是一朝落水,他們仍然會奮力抓住稻草,尋求萬中無一的機會,希冀奇蹟降臨。
鄭泰精通人心,張讓話一出口,他便猜到張讓心思。但是鄭泰素來敬重天子,倡導君臣之禮,張讓若是鐵心脅迫天子劉辨威脅他,鄭泰卻是難以應對。
看到鄭泰猶豫,閔貢突然跨步上前,砍殺張讓附近一名宦官,語氣森然:“張讓,你以為我不敢殺你否?”比起朝中諸公,閔貢官職低微。今日救助天子於危難,便是閔貢發家之路,而且鄭泰又言令他送天子劉辨回宮,可以說今日之饒幸,便能留名青史,以護駕之功,封侯賜爵,救助天子於危難之間的美名,就在眼前,閔貢怎能容忍張讓再起風波,耽擱自己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