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鳳於關三十餘里。由於地勢得當,溝中氣候溼潤溫暖,花木葳蕤蔥蘢,恰如一處塞上江南,比不得別處的貧瘠乾燥。這裡隱藏潛伏了楊熙的一萬五千名精兵,被開墾出了大片的良田。
楊曄在山裡看上了幾棵桃子樹,結出的桃子汁多味美,正和一干侍衛糟蹋得盡興,忽然收住楊熙讓他速回營中的急報,才發現自己樂不思蜀,超過了楊熙給自己規定的回營時間兩天。
楊熙慌忙帶著人飛一般趕回鳳於關,一路跑到中軍帳,見楊熙及幾個手下大將、重要幕僚均在,袁藕明也在其中,楊熙端坐正中,氣氛甚是凝重沉滯。
楊曄掃視一圈,獨獨不見北辰擎。眼光轉到楊熙臉上,見他沉著臉,有想斥責自己的打算,忙湊過去笑道:“哥啊,我發現幾棵桃樹,我還給你帶了一籃子回來呢!你看我走到哪裡都把你放在心上。嘿嘿嘿嘿……”
一邊說,一邊就巴上了他的肩膀,楊熙臉色淡然地把他按在自己身邊坐下,道:“朝中發兵了,衝的是我。京城那邊過來的是衛勐鐸,三關那邊,偏關的羅瀛將軍帶兵前來。”
楊曄點頭冷笑道:“果然來了。”
楊熙眼光掃過帳中諸人,緩緩地道:“我在邊關和西迦周旋兩年,皇帝陛下始終不予我信任,經常剋扣糧草軍餉。如今又聽信讒言,斷定我有謀反之心。這一路殺來,沿路百姓被驚擾且不論,最關鍵的是,西迦國更有可能趁勢而入,漁翁得利。各位,我等鎮守邊關,奮戰沙場,多少兄弟手足馬革裹屍,如今卻被逼到如此境地,大軍前來,是挺槍迎敵,還是引頸待戮,該如何應對?我想聽聽諸位的意思。”
他帳下俱是年輕將領,幾個老將領在這兩年間,已經被楊熙以各種理由遣送回京或者留在了三關。此時這些將領面面相覷,卻均都不發一言。楊熙平日端嚴溫厚,賞罰分明(淮南侯除外),與屬下相處極好。此時此地,便是稍有異心之人,在此等氛圍之中,也無法當眾言明。楊熙等了片刻,掃視一圈,見諸人臉色各異,便道:“諸位都尚且年少,前途無量,此時若覺得不妥當,可自行離去,本王絕不阻攔。若是願留下共事,本王承諾,來日之尊崇榮華,賽過今日百倍。”
他耐心又等了片刻,無人離去,楊熙便問道:“如此多謝各位。有人有家眷在京嗎?”
眾人搖搖頭,楊熙道:“我也沒有。”他站起身來,道:“傳白庭璧,擬檄文昭告天下,既然有佞臣小人妖言惑上擾亂朝綱,那麼本王當仁不讓,替我那皇兄清理一番。各位下去整頓兵馬,待北辰將軍回來,殺三牲祭旗!”
等眾人散盡,楊熙伸手握住了楊曄的手,問道:“小狼,你覺得將領們會不會有異心?”
楊曄感到他的手心裡滿是冷汗,才知道一向沉穩的楊熙也會緊張,抬頭看著他,收斂了一慣的嬉皮笑臉,眼神瞬間就變得端肅沉凝:“哥你別擔心,誰敢不從,我就替你殺了他!”
楊熙微微吁了口氣,道:“這些將領們血氣方剛,無牽無掛,平日裡對我也很忠心,跟著咱們最合適不過,就怕他們一時間拐不過來這個念頭。我還擔心其他的兩件事。一就是袁藕明……他從前是衛將軍的人,他手中的騎兵被訓練的十分精良,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這兩萬騎兵,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他是江南人,南人狡詐精明,卻不知他是不是心甘情願的隨著我們鋌而走險,還是別有心思。”
正文 第 27 章
楊曄道:“我在京師跟他交往了快一年,他家境一般,想來有些建功立業的念頭。話不多,只是透露出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雖然他一直跟著衛勐鐸,但他既然肯隨我來塞外,想必心裡早就有了準備。哥,你不妨在祭旗前,再去開誠佈公地跟他說說話,看他究竟如何打算,有什麼要求,若是不為難,就應了他。”
楊熙點頭,道:“其次我擔心咱們的糧草。我朝的幾個大糧倉如興洛倉、永豐倉都集中在洛陽和長安附近。這兩年陛下一直存著防我之心,對糧草調撥極為苛刻。我也是不得已,才去巴結討好那岑靳,想從他手中擠出些糧草來。可惜他出手雖然比陛下大方,但是畢竟有限,所以沒有存下多少糧草。我把一萬八的兵馬借給老山口的李將軍,這個可以省去一部分口糧。又在櫻花溝開墾農田,去歲只收了一季,晚幾天可以再搶收一季。加上從前的存糧,能暫解燃眉之急,但是支撐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和陛下相比,他們只要穩居洛陽,糧草供應就源源不絕,拖得起,我們拖不起。所以這次若是開戰,拖延的時間越長,對我等就越不利。”
楊曄聽他算賬,一時接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