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一份臨時工的工作,在農忙的季節到農場、牧場幫工。
其實,和羅大榮夫婦一樣,銀杏村周邊的存在有超過2000名壯勞力成為了‘鏡湖集團’的固定臨時幫工,他們算是‘鏡湖集團’的編外員工,除了不能享受諸如五險一金以及過年過節的福利之外,待遇還不錯。
以羅大榮夫婦為例,他們到農場幫忙摘果一天的報酬是100元,這在滇西北來說算是不錯的收入了。在姚州市內,目前普通建築工人的報酬才是80元/天,而且摘果的活計輕鬆,還能給家裡的小妮帶點水果回去吃。
羅大榮夫婦每年在‘鏡湖集團’幫工的時間將近200天,夫妻倆一年也能掙到4萬元左右,雖說比在鵬城打工少一點,卻也有著諸多好處。
一來,他們可以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空餘時間還可以經營家裡的山林、農田,一年下來的收入也不少。
如此算下來,羅大榮夫婦發現在家裡的收入和生活質量提升了好多,美中不足的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成為‘鏡湖集團’的正式員工。要知道,‘鏡湖集團’最基層的員工每個月的收入都不會低於5000元,再加上年節福利、加班補貼以及年終獎金,一年收入10萬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在如今的鏡湖地區乃至姚州,能夠進入‘鏡湖集團’工作已經是一件最體面的事情,甚至比公務員還要熱門。每年的畢業季,姚州乃至滇西北眾多家庭都會行動起來,把在外地念大學的孩子喊回來,讓他們參加‘鏡湖集團’的招聘會,爭取能夠獲得入職機會。
每年,‘鏡湖集團’都會根據臨時幫工的表現,酌情把一些表現出色的幫工收入集團內部,這也是‘鏡湖集團’在激勵管理上的重大舉措。
對於文化程度較低的臨時幫工來說,能夠進入‘鏡湖集團’,頗有些魚躍龍門的感覺,從此人生大不同。
羅大榮在‘鏡湖集團’的內部積分已經排到了最前列,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元旦的時候,他有很大的可能成為‘鏡湖集團’的正式員工。
不過在此之前,羅大榮和妻子不會太過放鬆,今年還是會和往年 一樣到碧羅雪山的森林裡,尋找更多的珍貴野生菌,貼補家用。
小時候,羅大榮就經常跟著父親、爺爺進山採山貨,這也是他們一家一年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家裡的油鹽、置辦的衣服、讀書的錢、人情往來等等,都要靠著一隻只山雞、一朵朵蘑菇收集而來。
只不過以前的鏡湖地區交通不發達,物資流通不便,這些辛辛苦苦採集回來的山貨價格一般,這也是羅大榮長大後外出打工的重要原因。
不過,如今隨著‘鏡湖景區’的開放和‘姚銀高速’的全線貫通,山貨在‘銀杏新區’的集貿市場可是非常搶手,價格也是令人滿意。
每天一大早,來自姚州乃至滇南各地的山貨商人都會蜂擁而來,在‘銀杏新區’的集貿市場擺攤收購,方圓三十公里的山民們手裡的山貨有了最好的去處。
相比於其他的地方,有了‘鏡湖集團’的規範運營之後,外地客商在‘銀杏新區’的壓價行為並沒有太過分,這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山民的利益。
這兩年來,羅大榮夫婦每一個雨季的收入都不會低於3萬元,再加上平時他打獵以及採集的山貨,每年在這方面的收入超過了4萬元!總體而言,羅大榮全家包括山林、土地的產出,年收入達到了10萬,這個數字是前些年大家永遠無法想象的。
今年雨季開始之後,羅大榮也是和妻子一起,每天凌晨四五點就出發,在礦燈的指引下,深入碧羅雪山深處,採集包括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等珍貴野生菌。
每天天還沒有亮就出發,尤其是遇到下雨的時候,山路泥濘難行,夫妻倆都不知道要摔幾次跤才能滿載而歸?
城裡人在吃著鮮美無比的松茸,並無法想象到這些松茸究竟是歷經了多少的艱難困苦,才能在餐桌上和他們見面?
生活中是艱難的,但是羅大榮一家都滿懷樂觀和信心,日子在一天天變好!
羅大榮夫婦揹著揹簍出現在集貿市場的時候,渾身上下幾乎都溼透了,褲子上的泥巴到處都是,但是守在集貿市場的客商一點都不嫌髒,紛紛圍了上來。
只要在‘銀杏新區’收購山貨的老人都知道,羅大榮夫婦採集的山貨品質最好,能夠拿下他,就意味著自己在高階客戶上有了新的進展。
只可惜,像羅大榮這樣的優質供貨商,向來都是客商們爭搶的物件,要想得到他的信賴,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