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頭種牛,這種大手筆讓老太爺也是覺得有些驚人。
“孩子大了,有主見是好事!”老太太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看著滿地亂跑的牛群,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除了在幫忙的村民之外,像老太爺這樣年紀的老人也是三三兩兩地站在附近,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自從蕭風把‘蕭家農場’第一年的承包費交給村委會,並且做出了向60歲以上老人支付養老費之後,銀杏村的老人們生活就過得越來越好了。
隨著遊客不斷湧入,村民們的收入在增加,老人們再也不需要幫家裡幹活,每天在老年活動中心打打牌,在村裡溜溜彎,聊聊天,日子挺滋潤的。
今天,鏡湖牧場的種牛運回了銀杏村,老人們自然要出來看看熱鬧了!
…… ……
“張老師,你看那邊!我們過去採訪一下?”結束了一個片段的拍攝之後,劉小柔指了指那群老人說道。
雖說劉小柔和張遠私人關係挺好,不過在這種工作場合,劉小柔合適拎得清,不會公私混淆。
剛才在拍攝的時候,劉小柔就注意到了這群穿著相當整潔乾淨的老人,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素材。
在劉小柔的印象中,滇西北地區應該算是一個貧困山區,但是這裡不僅僅出現了一家財大氣粗的牧場,而且這裡的村民穿著得體、面色紅潤,這多少顛覆了劉小柔的一些觀念。
“這倒也是不錯的想法!”張遠託著下巴想了一下,點頭同意了。
在接下來的採訪中,銀杏村的老人們自然把村子裡最近半年多所發生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地在鏡頭面前說了出來。
鏡湖景區的建設、遊客的湧入、蕭家農場的規模、鏡湖牧場的發展、養老金的發放等等,給劉小柔和張遠上了一課。這短短的半年時間,簡直就是農村翻身致富的一個縮影,頗有些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因素。
作為新聞人,張遠的政治嗅覺自然是相當敏銳,知道這種西部農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的題材最是受到電視臺以及更高層領導的青睞。
張遠和劉小柔相對一看,發現了對方眼中的精光,意識到這一次撞大運了!
僅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銀杏村發展旅遊業、高新農業和無汙染牧場,完全符合國家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這又將會是一個主旋律新聞題材的一個重要元素。
當即之下,張遠決定把攝製組放在銀杏村三天時間,深入採訪,瞭解銀杏村的發展狀況,做出一個專題!以銀杏村的情況,做出一個符合當今輿論要求的主旋律報道,應該不成問題。
不得不說,張遠是一個很有敏銳性的媒體人,他的決定讓他受到了臺裡領導的欣賞,而劉小柔也由此脫穎而出,成為了央視新聞頻道的正式記者,並且還擁有了不錯的上鏡率。
…… ……
不提張遠、劉小柔這些媒體記者的拍攝、採訪,隨著‘鏡湖牧場’工作人員和村民的熟練度增加,卸貨、驅趕牛群的速度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種牛被趕到了牧場。
對於已經在狹窄、顛簸的掛車上呆了將近90個小時的種牛來說,當它們來到鏡湖牧場一望無際的草場時,內心的感動自不待言!
牛群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在草地上奔跑,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幾天時間裡積攢的疲憊一掃而空!
盡情奔跑之後,牛群們終於可以安靜地低下頭,吃一口汁多肥美的牧草,喝上一口清甜可口的山泉水。
這時候,這些種牛才發現,和鏡湖牧場的牧草和山泉水相比,自己以前吃過的草料和清水簡直就是一坨牛糞!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這些牛立刻喜歡上了在這片藍天白雲下的牧場,對它們來說,有好草、好水,就是‘牛生’最大的享受!(未完待續。)
【046章】 後續事宜(求訂閱!)
PS: PS:謝謝鄉親們的訂閱支援!
當蕭風跟著最後一輛掛車趕回銀杏村的時候,已經是夕陽西下,卸貨過程整整持續了7個小時,才宣告結束!
12000頭牛,可不是1200頭,更不是120頭,從400輛掛車上放下,又要驅趕到5公里之外的鏡湖牧場,其難度可想而知。
若不是銀杏村上下全體出動,再加上大姐夫楊紅星、二姐夫範中興、三姐夫李衛國等姻親發動了他們家族的人手,短短七個小時,還真的不一定能夠把所有的牛群都趕到牧場。
蕭風代表‘鏡湖牧場’向到場幫忙的鄉親們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