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專業的一個難題,韓曉禮當然不指望林楓能提什麼有效的意見出來,只是他聽出林楓話中來找自己幫忙的意思,想先堵住林楓的嘴,讓他知難而退,像他這個地位的人,絕對不會因為私人的關係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林楓不慌不忙,抬了抬眼鏡,平靜地回答著看似深奧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有個粗淺的想法,我覺得中國電影現在最大問題不是在於國外大片的衝擊,而是本身的題材與手法不夠商業化,現在我們需要是迫切拍出老百姓想看的東西,而不是片面的強調對手的強大,依我看市場現在還遠遠沒有飽和。”
在林楓的記憶中,1999年是內地電影市場開始繁榮的開端,從這年開始內地整體票房每年遞增的速度超過了百分之二十五,遠遠大於人們的預期,那些美國大片依舊賣座,哈利波特,阿凡達們繼續創造著新的票房紀錄,卻絲毫沒有阻止國片票房的遞增速度。
韓曉禮沒想到林楓是有備而來,一下子來了興趣,繼續追問:“恩,那麼說我們現在應該走香港電影的模式了?”
韓曉禮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刁鑽的,提出學習香港電影的模式並不是一個有新意的路子,如果林楓回答是,韓曉禮會對此不以為然。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電影家提出要放棄純藝術路線,用貼近觀眾口味的商業片,主要是當時香港影片衝擊內地市場,很多人被香港電影的極度繁華,什麼東方夢工場衝昏了頭。提出要電影全面商業化,搞電影工業的市場經濟。結果沒過十年,香港電影大幅度衰退,到了新世紀,幾乎找不到幾部千萬以上票房的電影了,世道慘淡的一塌糊塗。香港模式就再也沒有人好意思在國內提起。
在業內人士的心中,香港電影的模式代表著急功近利,什麼片子賣座,什麼片子能吸引觀眾,所有人就一窩蜂拍一種型別,警匪片、黑社會片、恐怖片、搞笑片……把這些拍到無數多拍到爛的時候,觀眾也就再也不進電影院了,所以所謂的香港模式在業內已經被蓋棺定論為是一個沒有出路死衚衕了。
林楓搖了搖頭,把自己的意思解釋了一遍:
“我知道在韓總的眼中香港模式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但是其實香港模式的電影在某一段時間內是非常成功的,現在的失敗並不是因為香港模式的腐朽,而是看電影的觀眾們口味在逐漸的提高,欣賞水平提高了,自然對電影的要求就提高了。而香港電影是因為自身的急功近利而導致基礎人才的流失,以致衰退,與模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韓曉禮深深地點了一下頭,若有所思地掏出了煙,繼續聽著林楓的分析。
“我認為現在我們中國電影,有兩條發展的方向,第一是學習好萊塢電影的超級製作模式以規模宏大場面與精美的特效包裝電影。”
這條路,韓曉禮不是沒想過,現在張億謀正在拍攝的英雄就是走這條路子,但是這種大製作的路子,並不是每部電影都能走的,微笑地點了點頭:“那麼還有一條呢?”
林楓往後沙發後面靠了靠:“電影界有句俗話,劇本為王,中國電影位元技最多隻能跟在好萊塢的身後學習,但是如果用新穎的劇本,與創新的手法來,加上足夠多的明星,我想就算沒有特效,也必定是一部商業大片,我的想法是,就算是嚴肅題材的主旋律影片,只有劇本潤色的恰當,一樣能成為賣座的大片。”
“好萊塢的優勢在於技術,而我們優勢在於人,我們有大陸,香港,臺灣乃是日韓的多不勝數的明星,起碼在國內,劉天王的號召力並不亞於湯姆克魯斯們,韓總認為有沒有道理?”
聽到嚴肅的主旋律大片,韓曉禮終於開始有些動容了。
第二十六節 各取所需
足夠多的明星,足夠好的劇本,兩者相加組合成一部精美的電影?
韓曉禮在腦中構想著那些畫面,不錯,如果比電影技術,國內與好萊塢的差距並不是一朝一夕間能彌補的,但是在亞洲市場,華人明星的影響力卻不輸於那些歐美巨星,他們中影的成立之初的信條就是要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韓曉禮看著面前的這位戴著眼鏡侃侃而談的故人子弟,收起了之前的輕視的心態,林楓的話與他構想的前景非常的類似,但是遠遠比他的想法更加清晰,更加的有操作性,一個念頭在韓曉禮心中一瞬間閃過。
“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如果把他籠絡到中影,對於自己肯定是一個大大的助力。”不過韓曉禮一想到林楓那位難纏的父親,又不自覺的苦笑起來,打消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