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法國在南亞半島搞事情,直接威脅到了華國本土的安全,只是華皇現在缺乏資金,工業剛剛起步,需要維持穩定的局勢,要不然早就對法國武力教育了!
華皇從來沒有將19世紀這個時代的法國看在眼裡,因為現在的華國,已經不是清廷治下的腐朽社會了。
【1219 經濟殖民】
英國的殖民政策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同地方的殖民政策也不盡相同,北美十三州是英國18世紀在美洲大陸最最有價值(乃至整個世界上)的一塊土地。
北美十三州是由英國直接管轄的,但是就是各州內部也有議會存在。所以會有衝突,其實最核心的是收稅問題和自治問題。
州內部議會認為北美十三州應自治,稅也應又自己決定。
但是英國那邊不肯,所以矛盾一直存在。
最後導致美國獨立戰爭,所以18世紀的英國在北美乃至世界的殖民地問題上,都是很強硬的。
英國在加拿大殖民地強硬的政策已經失敗了,英國高層逐漸意識到了殖民地更重要是建立一種語言或者說是文化的樞紐。
所以對殖民地的政策也是日漸寬鬆,首先是加拿大。
加拿大這個時期面對的是野心勃勃的美利堅,加拿大內部親美的人都跑到美國去了。
留下來都是親英的,所以加拿大的總督建議將上下加拿大(一部分是魁北克加拿大,即從法國割讓的法屬魁北克)合併。保留兩者的議會,共同決定加拿大的事務。
迫於美利堅的強大,加拿大民主自決很團結。
而且英國人發現這套搞得不錯,所以自美國獨立之後,英國人就一直搞得是這套。
印度的情況就很複雜,雖然加拿大珠玉在前,但是和加拿大不一樣,印度多數人不是英國人,而是印度人。
膚色都不一樣,印度當時對於英國的重要性,就相當於英國人他們自己說的:“印度是帝國王冠上的鑽石。”
鑽石都丟了,王冠那不就失色了。
所以在印度希望獨立的時候。英國人採用的是鎮壓。
近代殖民主義大約始於16世紀(這時剛好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歐洲發現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出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它們在世界進行殖民擴張。
殖民統治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主要以資本主義發展為基礎。
經濟上,殖民統治不同時期呈現的特點也不同。
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主要以暴力手段如海盜式掠奪和奴隸買賣等;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透過“自由貿易”,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以及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地。
華皇在總結了英國人的經驗教訓之後,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東西。
華國其實比英國人更有優勢,因為華國人多。
但是,華國目前最大的劣勢是負擔太重,這跟華皇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不夠狠,萌總裁本來就不是狠的人,不管是對本國老百姓,還是對外國人。
華皇也沒有到有一顆佛心的地步,只是將生命看的很重。
最關鍵的是,華皇不覺得大肆的殺戮就是最佳的選擇,血腥殖民已經不適合19世紀的時代節奏了,資訊日趨發達,形象越來越重要,尤其是一個國家和一個領袖的形象。
“我們要以資本輸出來使得殖民地的利益最大化。政治上,透過扶植傀儡來實行控制。軍事上,則以提供軍事“援助”的形式,在殖民地建立軍事基地、駐紮軍隊、派遣軍事顧問等,進行軍事佔領,甚至策動政變、挑起內戰、扶植傀儡政權。全部採取附屬國的政策,大力發展華粹黨,組建華粹國際。”華皇伸出一根手指頭,著重強調道:“記住,武力為輔,經濟和文化為主,要打也是打強者,對弱者,儘量走法制路線。”
華皇沒有將話說死,因為很多這個時代的國家,都還停留在原始社會,或者說奴隸社會的狀態,完全走法制路線的話,有時候會很搞笑,一個國家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文盲,完全法制,不是對牛彈琴?
華皇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眾人也都聽的很明白。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心中最大的疑慮還是能不能付諸實踐,她並不懷疑華皇指引的路線是否有問題,華皇總是對的,這一點,在場的所有人,甚至整個華國的官員體系,都極少有人會懷疑華皇,華皇在華國,已經是絕對的權力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