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2部分

保護整個亞洲,讓英軍撤出整個亞洲?華皇這是已經在以亞洲的主人的身份向全世界宣言!

“好,陛下,我馬上去安排。”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說完,對陛下行了一個軍禮,在一般的時候,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自然不用這麼鄭重,夫妻之間還行什麼軍禮?但是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覺得這一刻不同,這是華皇統一華國之後,最為重要的一個時刻,代表了華國真正的今時不同往日,這一次同英軍的正面碰撞,也不同於上一次在華國的廣東地區發生的那場戰役。

這一次,是上百萬敵軍,是真正的對付英軍在海外的最強陣容。

幾乎在德國的所有各國媒體都來了,釋出會上,華皇的言論震驚了各國記者!

華國限令英軍在兩天內全數撤出亞洲?這同宣戰有什麼分別?

華皇很巧妙的用了英國人當初對華國使用的那一套,只是這次,華皇做的更絕!

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時間就得知了這個訊息,兩個人自然比記者們更加震驚,沒有想到華皇居然說走就要走,顯然已經放棄了向德國購買軍備的事情了,這讓他們心中像是猛的被紮了一刀,不過以歐洲列強的脾性,也不會再在這個時候向華國示好。

俾斯麥雖然惋惜德國失去了一次發大財的機會,不過,如果華國真的和英國人打起來,這是他最願意看見的事情了,整個歐洲最大的大哥,就是英國,英國的大陸政策一直是制約德國和法國這種有心在歐洲大陸稱霸的強國的最大因素。

英國的大陸均勢外交,光榮孤立,是近代英國對待歐洲大陸的主要態度,維持歐洲大陸各勢力力量均衡,阻止大陸性霸主出現;英國雖然起挑撥和平衡作用,但本身遊離於大陸之外,專注於海外殖民地的發展。

這樣的政策有其淵源所在:早在中世紀的時候,英國曾經在法蘭西土地上擁有大片勢力,諾曼底,阿基坦,安茹,這些或舊有,或透過聯姻和繼承而來的領土,在歐洲大陸佔了一大片地盤。而在失地王約翰在位期間,由於法王腓力二世的干預和治國不善,約翰丟失了在歐洲的大片領土,最慘的是,他就是那個簽了大憲章的國王。

然後事情到14世紀初有了轉機,英王愛德華三世由於要求法蘭西繼承權而與法王發生衝突,引發了百年戰爭,實際上這場戰爭就是由於英國企圖爭取歐洲大陸的利益而引發的。結果是英國失敗並且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所有土地,而且這場戰爭也被認為是促進了英法兩國的民族精神的萌發,從此歐洲人都有了一個概念:英國人的英國和法國人的法國。

英國從歐洲大陸體系徹底退出的起因是亨利八世的時候,由於他採取的外交政策,使他與教廷決裂,導致英國成為眾矢之的。

保守主義是英國最出名的意識形態,自“光榮革命”後,保守主義逐漸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主流。保守主義作為英國政治文化的主流,無疑也對英國的均勢外交傳統有著深的影響。

英國人已經陷入泥潭太久,再也不願意建立永久性的同盟了。

細數英國參與的大陸戰爭,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英國的優勢並不算大,從英荷戰爭中難分勝負的戰鬥,到一共七次反法同盟中失敗的戰役,英國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力量。

英國並不算一個小國,但是以英國的體量和所處地帶,著重發展海軍,次要發展陸軍確實是一個好選擇。在工業革命前後,英國的政策主要還是開拓市場而不是搶佔領土,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以海軍為主力的戰略方針。

這一套方案一開始就不是衝著搶佔大陸去的,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的英帝國又怎麼能改變策略攻進大陸。

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這些都是大國強國,英國在巔峰時期是世界第一,但是並不能形成壓倒性力量,這塊骨頭實在太硬。

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含義是英國為了維護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實質是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

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真正在乎的是殖民地的利益,對於英國來說,沒有殖民地,帝國也就基本垮了,這也是為什麼拿破崙打算遠征埃及的原因。

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享有工業壟斷地位。再加上英國透過殖民爭霸,奪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在列強中擁有的殖民地範圍最為廣闊,勢力遍及東、西半球,號稱“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