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2部分

利用民族統一運動,但不會真的對民族統一運動做出讓步。

普魯士還必須是普魯士,帝國只是普魯士的工具,必須掌握在普魯士手裡,帝國宰相由普魯士總理兼任,而帝國甚至沒有自己的外交大臣只有外交國務秘書。

帝國的外交必須掌握在普魯士總理手裡。

而假如1871年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奧地利南德意志四大邦,都加入這個帝國,其中的奧地利甚至不足以成為一個邦,因為哈布斯堡君主已經放棄了奧地利。

那麼帝國之內天主教人口會災難性的曾長,變成一股無法無視的力量,其實即使在小德意志帝國天主教中央黨也變得扔帝國頭疼,如果再加上奧地利,加上維也納那一大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滿腦袋幻想的民族主義者。

普魯士貴族們還能保住大普魯士麼?

越是對歐洲的這段歷史深入瞭解,華皇就越是覺得好玩,華皇認為,十九世紀末期的華國,只要擺脫了清廷這艘破船,即便是游泳前進,也能跟上列強的腳步,更何況,華皇領導下的華國,現在已經不是游泳的實力了,至少算是一首巨大的龍船!

華皇只是要逐步給這艘龍船改造成鋼鐵戰艦,加上機械動能!

為什麼普魯士獲得德國統一的主導權之後,大德意志方案就被放棄了呢?

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當時的領土並不止奧地利,還有今日的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包括義大利,波蘭,羅馬尼亞的一部分。

奧地利皇帝的頭銜除了奧地利皇帝(原為奧地利大公,1805年為了應對拿破崙稱帝,奧地利也稱帝國,一年後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強迫解散,奧地利皇帝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繼續皇帝稱號的依據),還有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後來還有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國王等頭銜。

哈布斯堡家族不可能放棄這些領地加入新生的德意志帝國,而匈牙利人等等也不可能跟隨奧地利一起加入德國人的民族國家。

假如奧地利在被普魯士打敗以後發生的政治危機中解體,匈牙利等領土獨立出去了的話,那麼奧地利單獨加入德意志帝國,是非常有可能的。

而實際情況是奧地利最終實現了和匈牙利的妥協,透過把原本的奧地利帝國轉型成奧匈二元帝國,維護了帝國的統一,但同時也就讓國家從德國人主導的國度變成了一個多元國家,也就斷絕了加入德意志帝國的可能。

神羅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組成的聯盟。

歷史上德意志指很大一片地區。

在這片土地上有兩個國家最有希望統一神羅,一個是霍亨索倫家族的普魯士,一個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

然後關於統一,歷史上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小德意志方案,即由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後來的德意志帝國基本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成立的;另一種就是所謂大德意志方案,即要把奧地利也包括進來,但問題很明顯,兩強合併,那誰是老大呢。這就很難搞了。

歷史上著名的奧地利外相,反法同盟的堅定支持者,與法國的塔列郎並稱歐洲兩外相的梅特涅也是堅決反對合並的。

自13世紀以來,神羅的皇帝權力就已變的十分弱小。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各個”王國“,”公國“,”教區“的首領。

1618…1648,三十年戰爭。結局是天主教聯盟戰敗了,奧地利進一步失去在德意志地區的話語權,可以說實質上神羅已經滅亡了(1806皇帝正式下臺),而普魯士崛起了。

普魯士後來居上,並不是德意志正統。

1648…1866,隨著普魯士崛起,它開始尋求在德意志地區的領導地位。

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呼聲中要求統一。但奧地利不甘心啊,普奧戰爭打了一架,也不低頭。俾斯麥說算了不打了(一共就打了7周),統一的差不多了(主要是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亞之類),搞內政吧,這個問題日後再解決。

即使在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仍然是個龐然大物,普魯士不可能直接吞併奧地利。

而德國統一之後,出於歐陸制衡的考慮,也必須要聯合奧地利以對抗俄法。

一點點大的歐洲,一點點大的德意志想要統一都這麼難,實際上,在這個時候,華皇的腦中依然沒有一個要到歐洲來搞事情的宏觀概念。

目前,在華皇的心中,歐洲只是他的競爭對手罷了,不但是華皇,整個華國的官員階層,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華國到現在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