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學校的優或劣是取決於該學校的升學率;而看培養一個學生是否成功,也是視其是否能考上大學為依據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似乎都不那麼重要。儘管我們這兩年來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並已開始實施。但素質教育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究竟“道”有多深?我們的老師究竟具備多少素質來實施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都是一個個懸而未決並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假如這種總體的教育模式得不到改變的話,那麼,即便是能夠進入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未必是真正優秀的人。因為只有先是一個好的“人”,其次才會有好的“人才”。
此刻我們再來問一問家庭教育。
這是一個重災區。我們似乎每一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所有作為都是在為孩子好;我們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用一種“溺愛”而不是真正的“愛”來培育自己孩子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其它能力的培養幾乎為零;我們幾乎百分之百的父母認為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幸福的是物質而不是挫折和精神培育……因此我們就有了面對自己不掙氣的孩子一籌莫展的父母;因此我們就有了像劉海洋這樣在清華大學裡面的“高材生”;因此我們就有了已經成為成年人的孩子離開了父母卻無法生存的“行為弱智者”;因此我們就有了什麼苦都吃不了的當代“皇帝”;因此我們就有了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不堪一擊的“棉花人”;因此我們就有了若不給我兩千塊錢就把自己父母殺了的少年“劊子手”……
最後我們來問一問社會。
今天,我們所有的孩子之所以都視進入大學而作為唯一成功的途徑,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只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