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焚宮的同時,在太祖安排好了的逃跑路上,以一個僧人身份悄悄地遜國而去。汪秋雲和一群忠心大臣誓死相伴,赤膽追隨亡命天涯君……
建文帝亡命天涯三十年後,他又神秘地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裡……
■ 惠帝仁義治世
太祖自濠城起義,至晏駕,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歲。自然在他為歷史留下這一筆具體的數字前的某一日,也會忽然又自然地寢疾不愈,皇太孫朱允炆當時也曾日夜侍奉,衣不解帶,飲食湯藥,都親手侍候。病了兩個月,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痛哭不已,哀傷至極又是水米少進,以至於形銷骨立。群臣百姓望見其瘦骨之身材,墨黃之臉色,與哭泣之哀,無不感動佩服。
在這樣的光環中,日後的年號建文的惠帝朱允炆所追求的仁君形象已具雛形了。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他以柔克剛,以仁制暴,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實際是居於主動的,他在失去大位後有著大批的追隨者和死難者,這一點就證明他比燕王朱棣永樂帝更得人心,同時也就證明了他的仁柔其實是對的。
■ 太祖這一生
毫無疑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的王朝,它不僅國力雄厚經濟繁榮,而且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和鞏固時期,所以疆域遼闊的明王朝時代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富國強國,當然更是大國先進國。朱元璋作為明朝的第一代皇帝,被史稱為太祖,從公元1368年到1398年在位三十一年的他,這一生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絢麗多彩。
史料上這樣記載道:
太祖,名朱元璋,字國瑞,在位31年,病死,終年71歲,葬於應天孝陵。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童。公元1344年遭旱災、瘟疫,走投無路,投皇覺寺當和尚,曾雲遊淮西。時值紅巾軍起義爆發,他於公1532年投奔濠州郭子興起義軍。因驍勇多智,被郭器重而收為親兵。以後,他擴充隊伍,領兵南下,於公元1355年被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攻克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此後,他擊敗了陳友諒,稱吳王。又先後消滅張士誠,沉殺韓林兒,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乙亥日(初四),在應天奉天殿行禮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京都。
公元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亡。此後,朱元璋又用十幾年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田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以利社會生產的恢復、發展。為了鞏固初建的明王朝,他除了分封諸子為藩王鎮守重鎮和制定各項制度以外,還對百官實行特務統治,屢興大獄,濫殺文武功臣。他派出大批檢校監視百官的言行;設立錦衣衛,刑訊犯人。
第九章 四面危機(2)
朱元璋殺功臣是歷代帝王中最厲害的。他屢興大獄,其中最大的兩次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胡惟庸案中株連殺了一萬多人。朱元璋趁機取消了中書省,以後不再設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政務。
朱元璋早年生活貧困,中年戎馬辛苦,四十歲後整日忙於國事,以致到五十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好幻想,做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至極,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長子、十六歲的朱允炆為太孫,又怕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連僅存的傅友德、馮勝幾位開國元勳也藉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永鑑錄》和《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不得不服從小皇帝,以此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長久。
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倒。癸未日,病勢轉危,便立遺詔,命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乙酉日,病死於京都西宮。朱元璋死後,被諡為高皇帝,廟號太祖。
這幾段看似平常的文字寫出了一個從社會最下層的平民奮鬥到社會最高權力階層統治者的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真實故事,從此關於朱元璋的各種傳說演義戲劇小說以及理論著述,等等復等等,林林總總,層出不窮,而早眠於六百多年前的那個巨大而豪華的墓室中的帝王朱某人對此,只是一派淡然復漠然,坦然又安然,若非如此又能怎麼樣呢,功過是非,後人評說,公與不公,當與不當,誰人能管得了身後事?千秋萬世,流芳或遺臭,聽憑其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