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公司與地方電影公司的區別!嘉禾拼命在好萊塢折騰,騰飛娛樂已經悄然在好萊塢站穩腳跟。
江志強是發行西片起家,在西片上面最有發言權,提醒道:“在西片上,臺灣政府有嚴格的限制:一部好萊塢電影只能引進八個複製,也就是說最多隻能在八個戲院上映,雖然李總統上臺以來放寬了條件,鑑於民意,也不敢做的太過火。”
向化強嘲諷道:“民意?”
江志強笑了笑,解釋道:“所為民意就是商家利益,以前臺灣政府想要放寬電影政策,除了文化人反對外,電影工作者是反對最為堅決的一個團體,李總統沒有胡來,其中八大片商居功至偉!現在的臺灣市場,還是我們港片的天下,好萊塢片子很少,日本電影不讓上,韓國片一點點。”
所謂的臺灣八大片商,即中影、學者、年代、龍翔、巨登、長宏、雄威、富貴,都是每年投資和購買港片最多的臺灣電影投資發行方。
王子川嘴角劃出一萬弧度,在和港片的競爭中,臺灣片怎麼能比香港片好看?臺灣電視劇更難看,被無線電視臺、亞洲電視臺徹底碾壓,否則臺灣電視臺也不必請趙蕥芝等當紅演員去臺灣拍戲,當局還有一條很滑稽的規定,所有武打的鏡頭只能打八秒鐘,比如一個電視劇,兩個人打到第八秒,忽然停了,說:‘住手,你不是我叔叔嗎?’臺灣電視不好看,電影不好看,老百姓只能看港片,這也是港片以臺灣為生命線的理由。
香港電影在臺灣的大行其道也恰逢臺灣經濟正待起飛:各地開發公路,搞基礎建設。臺灣中南部的很多農民依靠政府徵地補償的土地金,一/夜暴富,王子川聽王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春節,一個農民拉著牛車,帶著一家老小十六口進了電影院,一看坐滿了,農民說:‘不行,我光出門就花了三個小時,一定要看上香港電影。’於是不得已加座看,這樣結果就是,臺灣一家1000個座位的戲院,很可能有2000人在看。
林健嶽第一次插話,憂慮道:“聽說他們提出新的花樣!”
鄒汶懷默然,乾澀道:“就是抽傭發行方式!”
以前臺灣片商是議價購片,得先出錢把港片的臺灣發行權買到手,然後再拿去臺灣地區發行上映。這種交易方式對於香港製片方來說有兩點好處,一是回籠資金快,電影還沒在臺灣上映就能拿到購片費;二是不用但風險,就算拍出來是一坨屎,反正賣片時就已經把錢拿到手,能不能賺票房那是臺灣片商需要操心的事。
一旦採取抽傭發行方式,那麼香港製片方就只有等到影片上映結束才能回籠資金,並且如果票房太慘的話,還要支付高額的發行費用。這種方案對於夢工廠、嘉禾這樣的大公司來說是好事,雖然資金回籠和發行上有些小麻煩,但卻更能凸顯大公司的資金和質量優勢。
王子川皺了皺眉,並不是反感臺灣片商提出的分成計劃,而是從今天開始,香港又多了一條大院線,寰亞公司除了新寶院線外,又組建一條金聲院線,始作俑者竟然是雷爵坤,這老小子當年竟然擺了他一道,雖然麗聲院線出售給騰飛娛樂,私底下又以金公主殘餘戲院重新打造一條院線,也就是金聲院線,運作六年之後,高價賣給現在的林健嶽。
客觀而言,多了一條新院線,對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票房總額也會大幅增長,如此種種儘管看似皆大歡喜,實際卻是隱患嚴重。首先,隨著低成本小製作,包括之前排不上期的劣片,有機會在影院公映,導致濫拍現象愈發嚴重。其次,本土觀眾的消費力跟不上港片產量猛增的步伐,至1990年,港片年產量已超過200部,但觀眾進影院人次卻比1988年減少800萬人次,再者,由於院線增多、外資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獨立製片公司宣佈獨立,不必再做依附於騰飛娛樂、嘉禾兩大院線的‘衛星公司’。
黃白鳴出現在這裡就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訊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