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的組合隨市場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近幾年香港電影院線的頻繁變化、重組,正是院線自我整合的一種表現。當影片多,片商找不到排期的時候,新的院線便應運而生,當院線多了,節目就會跟不上,片商急於生產影片,而不顧質量,結果整體票房下降。由於院線、影院經營困難,導致院線、影院紛紛結業、倒閉,王子川之所以抵制新院線的誕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中國有句俗話,‘水到渠成’。
香港電影院線發展的歷史就是‘水到渠成’的歷史,想了解香港為什麼是電影院線制,一定要從香港電影的誕生談起,由於香港有了第一部電影的誕生,才會有影院的誕生,才會有製片商、發行商的出現。隨著影片數量的增加和影片風格型別的增加以及發行商、製片商的增加,又隨著電影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日益成熟,發行意義上的院線便應運而生。
香港電影院線誕生後,從一條到多條,為香港本地和進口各型別影片提供了廣闊的發行空間,使香港電影業製作、發行、放映形成良性迴圈,電影業各環節及周邊產業如洗印、器材、廣告及其他後電影都能夠透過電影的繁榮分到應得的利益,因此經濟利益驅使投資人投資電影業的*不斷增長,從而,香港電影業在這樣一種積極、寬鬆、有序的經濟環境中日益蓬勃發展,成為今天東方的好萊塢。
香港從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後.到如今1986年,英國統治香港整整124年,在這段時間。港英政府在經濟上實行的是‘積極不干預’的政策,在文化上為了保護英國的利益,防止美國片的入侵,防止內地共產思想的傳播,曾經發布法規。影院10%的時間必須放映英國電影,對宣傳*的影片加以限制,最有代表性的是《林則徐》,被禁止上映。
1982年中英談判後,基本上放手不管,影片進口、拍攝數量沒有限制。取消娛樂稅,審查標準是比較寬鬆的,騰飛娛樂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崛起,享受低稅、自由政策。
香港院線在六十年代達到鼎盛,當時電影業是邵氏公司的天下。其次是長城院線、鳳凰院線、新聯院線、麗聲院線,除了麗聲院線,邵氏和其他院商都有自己的片廠和院線,電影經營方式:制、發、放一條龍。香港叫做大工廠制度,麗聲院線反其道而行之,專門發行中小公司的影片。
鄒汶懷、何貫昌等人成立嘉禾公司,為了解決院線限制,租賃了幾家影院成為骨幹影院。然後再與幾家影院簽約,包括雷爵坤的麗聲院線,一舉成立嘉禾院線。就這樣,香港逐漸形成兩條港產片院線,邵氏院線、嘉禾院線,邵氏、嘉禾兩條院線都上映自己生產的影片。
1980年,雷爵坤把精力轉向電影行業,金公主開始經營麗聲院線。改名金公主院線,有時還稱麗聲院線。金公主公司主要發行影片和經營院線,少量投資製作影片。
金公主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影院包底制。減輕了片商的壓力,提高了獨立製片公司排片的積極性和經營的活力,一般排在金公主院線的影片都由金公主發行,但是為了幫助獨立公司,不少獨立公司的影片由他們自己發行,一方面調動獨立公司的積極性,一方面免收發行費,如:繽繽公司、奮鬥公司、思遠、協力、兄弟、立人等公司都自己發行自己的影片在金公主排片,體現了金公主成立後對獨立製作提供的良好的發展空問。
一向在金公主院線排片的新藝城,影片非常賣座,使金公主院線的票房收入緊隨嘉禾之後,成為香港第二大院線。因此,新藝城與金公主院線緊密合作,新藝城興旺,金公主院線便興旺,新藝城解散,金公主院線也結束,因此院線與製作是息息相關的。
如今雷爵坤遇到了麻煩,王子川覬覦金公主院線也是理所當然,掌握了院線,就等於控制了電影。
雷爵坤很感激王子川的仗義出手,本來已經暗地裡決定與潘迪聲妥協,金公主院線他可以放棄,九龍建業集團,他也可以邀請潘迪聲入股,如今王子川橫插一腳,他的選擇就多了一個,對比潘迪聲,王子川的條件優厚太多,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王子川道:“雷先生,我只有一個條件。”
“阿川,什麼條件你儘管說,只要能答應的,我一定答應,不能辦的,我也想辦法給你辦成。”
麥加低著頭,慢慢品著咖啡,在他看來,王子川是多此一舉,拿錢打水漂,東方院線已經足夠大了,規模比金公主院線大了足足四成,根據他的觀察,東方院線在香港市場已經呈現飽和狀態,如果騰飛娛樂取消宣傳環節,上座率能超過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