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孺子沒有忘記,景耀當初是楊奉在宮裡最大的敵人之一,兩人分別迎入不同的皇子,明爭暗鬥不斷。
景耀自己也知道,為了向皇帝說出“上官”兩字,他多做了幾個月的調查,奔波多地,動用一切力量,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終於,老天不負苦心人,讓他找到了至關重要的證人、證物。
義士島公開揚言反楚復齊,楊奉卻將孟氏兄妹介紹給上官太后,他認識島上的人就很奇怪,將這樣的人送進王府與皇宮,更是令人驚異。
景耀決定從此深挖,上官太后與孟娥尚在宮中,無法詢問,孟徹下落不明,一直沒找到,景耀於是親赴東海國,從外圍尋找知情者。
這是大海撈針的找法,景耀接觸了大量的王府舊人以及投降的海盜,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或者曾在王府裡做過事,或者走投無路時當過海盜,如今又回鄉當良民。
認識楊奉的人不少,瞭解他的人卻一個也沒有,至於大量江湖傳言,景耀不用調查就知道是假的。
景耀儘量說得簡略,在見過諸多人之後,他找到了一位有用的證人。
此人是名書商,在東海國有一家店,因為書的質量好,種類豐富,在當地小有名氣,他說,這一切都拜楊奉所賜。
從前他是一名普通的書商,東摘西抄,印一些粗製濫造的書籍,賣給不識貨的客人。
某天,一名客人上門,拿出一本前朝野史,嚴肅地聲稱書印錯了,書商當然不承認,以為既然是野史,當然會有一些無據可查的內容,客人也不發怒,翻開書,一頁一頁地翻動,指出前後矛盾之處,不用對前朝往事瞭解太多,只憑書中記載,就能判斷對錯。
書商越聽越驚,只是一本閒書,提供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這名客人居然真的一字一字地讀完,看出諸多錯訛。
尤其是客人談吐不凡,不像是普通人,書商害怕了,改口道歉,拿出店中藏書,請客人隨意挑選,都不收錢。
客人挑了一會,指出所有的書都沒價值,雖然沒再多說什麼,但是目光冷酷,充滿鄙夷,書商一輩子都忘不了。
事後書商打聽到此人名叫楊奉,是王府裡的一名太監。
書商從此勵精圖治,四處收購好書、真書,每得一本,必然先送到楊奉那裡,請他評判,隨書贈送一些小禮物,都不貴重,略表心意而已。
楊奉一開始將書原樣送還,可書商堅持不懈,楊奉開始做些評判,寫在紙上,夾在書中,指點書商去何處、向何人購買何種版本的書籍。
書商漸漸開悟,收購的書籍越來越佳,有了一點小小的名聲,店鋪經營至今,快要讓兒子繼承了。
楊奉進京之後,聯絡中斷,兩人再沒有見過面。
書商對楊奉不吝溢美之辭,為了說明自己真的認識楊奉,他捧出一隻箱子,裡面裝滿了紙條,全是楊奉親筆所寫。
景耀大致看了一下,紙條裡沒有線索,本打算放棄對書商的詢問,可是多日來毫無所獲,讓他極其謹慎,捨不得太早改變方向。
他有自己的手段,透過當地官府裡的公差,給書商一點小小的壓力,然後買了幾十套書,再給書商一點甜頭兒,恩威並施,書商透露了更多記憶。
“我不知道老爺想問什麼,不過我這裡有一點東西,老爺或許會感興趣。”
書商拿出另一張紙條,沒放在箱子裡,上面的內容也與書籍無關。
那是半封信,沒有寫完,不知什麼原因,楊奉將它作廢,無意中塞進了書裡,一道送給了書商,他自己大概從不知道此事。
景耀帶回了半封信,韓孺子一看就認出這的確是楊奉的筆跡。
信是寫給妻子的,卻像對待孩子一樣,叮囑她每餐不要吃太多,不要與鄰居爭吵,更不準動拳。
韓孺子難以想像楊奉怎麼會有這樣一位妻子,若非瞭解楊奉為人,他會以為這是開玩笑。
信裡沒提到孩子,但是有一句“前途莫測,若有萬一,可向顯妃求助”,信寫到這裡就沒了。
景耀沒有多做解釋,“顯妃”就是當時的東海王王妃、現在的慈順太后。
楊奉既然讓妻子向顯妃求助,表明上官太后很可能瞭解楊奉的家事。
“還有什麼?”韓孺子問,這的確是一條線索,卻很難推進,景耀沒有權力向上官太后詢問,皇帝有權力,卻寧願不使用。
景耀沉默片刻,“老奴不敢說。”
“無論你說什麼,朕都赦你無罪,可以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