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處理的事情都算是多的要死,最近幾天還要忙著海軍的事情,更是讓他感覺忙不過來。
對外作戰?軍部的人感興趣,因為他們的責任就是這個,但涉及戰爭補給、戰後修復工作,國會的人一致不同意。實際上這段時間,他們也忙壞了。
第一條鐵路開通,這的確是好事,但同時也使得長安到京城的人流量提升了數倍。很多人,有共和國的百姓,也有外地的百姓,他們都想要看看這鋼鐵怪獸,是如何在五個小時的時間裡,就可以從長安去到咸陽的。
很多商人在體驗過一次之後,立刻雙眼發亮,詢問這車子能不能載貨,得知可以之後就打算租賃幾節車廂裝貨。
只會很無奈,如今的車廂用來搭人都有問題,哪裡還能夠載貨?這可不是多加幾節車廂就可以的問題,蒸汽機的威力小,不夠力氣帶動那麼多的車廂,或者就算拖動了也是龜速,那還不如不用。
百姓需要更多的鐵路,鐵路部需要更多的鐵軌,鋼廠需要更多的鐵礦和煤,還有工人。採礦場需要更多的炸藥和更多的工人,爆炸物管理局需要更多的原材料……
這就是一個無解的迴圈,但可以肯定的有一樣東西最缺,那就是工人!
是的,這完全是進入了工業時代的節奏,如今華夏人民共和國缺人,太缺人了!
前兩天,鄭芝虎又帶來了一批一千人的黑奴,甚至還有三千人的南洋漢人奴隸,但依然沒辦法填補這個缺口。
鐵路的出現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商會之間的聯絡變得更加的頻繁,貨物的情報隨著鐵路的運輸來到了各地,然後又是一連串的商業行為。生意好做了,生產規模就必須要增加,生產規模增加了原材料就要增加。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生產經濟作物的必然性被提高。實際上西北也的確更適合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食物。
於是新的規劃必須要進行,有了三種雜糧,以及更好的耕種工具,使得陝西和山西的農作物產量就足夠供應整個帝國所需,這還是受災的情況下。如今四川和雲南被打下,兩地的雨水更足,出產更多,兩地的產量完全足夠全國糧食開銷,更別說還有緬甸行省。
在這個基礎上,陝西和山西就不需要種植食物也沒有關係。國會經過討論之後,決定重新規劃兩地的農業構成。說穿了,就是糧食部分的比率下降,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原因很簡單,作坊需要的原材料有太大的缺口。
崇禎要哭了,當他知道共和國先是建設了一條鐵路,本以為是類似京杭大運河之類的昏君之舉,誰知道張弘斌居然開發出了不需要馬就能夠跑的車子。而且聽說速度比馬還快,只需要加水加煤,就能夠不知疲憊的日夜往返。
身為一個帝王,尤其已經主政幾年,各地的情況都欣欣向榮的帝王來說,他自然知道鐵路的價值。
奈何,自己沒辦法制造出來,只能乾瞪眼。
隨後他聽說共和國各地的作坊又增加了許多,而且出品率也提高了許多。大量的商品不僅僅是在共和國裡面出售,更直接出售到了共和國外,甚至他們大明也在傾銷之列。
何謂傾銷,就是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大量拋售。土布的質量和價格在這些工坊作品面前直接完爆,直接導致大明的土布根本沒有任何市場。不否認,這些商人也交稅,而且交上來的稅收不少。但相比之下讓那麼多的百姓失去了土布這個經濟來源進而破產淪為佃戶,作為統治者其能夠這樣飲鴆止渴?
要禁止嗎?崇禎也在懷疑,但黎落的意思正好趁著這個機會,把大明引向工業化的道路。偽朝已經開始工業化,而且發展迅速,大明繼續守著傳統的農耕經濟,和小資本經濟的話,下場只能是被偽朝吞併。
吞併!崇禎眼皮跳了跳,實際上他最害怕也最不希望聽到的就是這兩個字。
奈何黎落說得很有道理,如今大明完全還是小農經濟,小工坊經濟,和被人比完全不行。就算有所謂的鍊鋼行業,也是在國有的控制下,規模不大。話又說回來,國有企業是怎麼樣的,就更不必細說了。
但自古鹽鐵都是國家專營這是必須的,否則誰都可以弄到更多的武器,豈非說造反就造反?
說道造反,崇禎似乎又意識到,為什麼偽朝允許一部分的私人資金進入鋼鐵行業。那是因為偽朝依靠的是強大的火器立國,而不是冷兵器。就算敵人有一萬把冷兵器十萬人,在強大的火器面前鬥不過是渣渣。偽朝需要控制的是威力強大的火藥的製造渠道,而不是鋼鐵。
“果然,時代變得太快,